張杰



除了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功夫之外,強悍的制造業大概是佛山最引以為傲的資本。近十年來,這座城市就像是施展開了獨門絕技“無影腳”,經濟增長率一路飆升,從2002年的1168億,到2012年的6709億,佛山經歷著跨越式的發展。
但在這光鮮的數字背后,佛山經濟實際已經顯露疲態。對比2011年的6580億,佛山市2012年的名義GDP增長率僅為2%,“首次出現經濟指標完不成的情況”。而作為佛山第一大產業,全年機械行業工業銷售產值總體下滑20%左右,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困境。
佛山,這座雄踞在珠江西岸的制造業名城終于體會到了切膚之痛。
強悍的“佛山制造”突現危局,可以說是其轉型升級壓力的一次集中爆發。佛山經濟代表了“世界工廠”珠三角的典型特征:一是經濟外向度高,對外需的依賴性強;二是傳統產業比重大,低端制造環節比重高。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力成本、環保成本、土地和資源價格都在加速上漲,加之人民幣不斷升值,低端制造業向區外轉移,而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市場回流,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佛山傳統產業如陶瓷、家電、服裝、食品產業終于不堪重負。
“轉型升級喊了20多年了,但仍然不盡如人意。”如何取得實質進展,繼續昔日的輝煌,成為珠三角經濟區亟需面對的挑戰。佛山給出的答案是:建設“智慧城市”。
工業化、信息化之后是智慧化
7月8日,應佛山市政府邀請,六位來自全球各地的IBM精英專家志愿者來到這座嶺南文化名城,2013 IBM“智慧城市大挑戰”(Smarter Cities Challenge)佛山項目正式啟動。隨后,他們在為期三周的公益服務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調研工作,并為佛山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和智慧城市建設提出具有國際水準的建議。
“IBM智慧城市大挑戰”是IBM在全球實踐的一項公益計劃,旨在貢獻IBM高管的智慧和專業知識,幫助全球經過競爭選拔出來的城市應對關鍵挑戰。佛山是今年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入選城市。此前,成都和南京也曾被相中。
借助外腦,是佛山建設智慧城市的又一個重要舉措。早在2010年,佛山已經率先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發展戰略,并以其豐富而獨特的內涵和顯著成效備受關注。
“智慧城市”并非玄之又玄的未來學概念,它脫胎于2008年萌生的“智慧地球”戰略,是繼“數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級形態,指的是充分借助物聯網、傳感網,在樓宇、家居、路網監控、醫療救援、食品藥品管理、票證管理、家庭護理與數字生活等諸多領域,構建城市發展的智慧環境,形成生活、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態。
簡單來說,就是城市越來越“聰明”,這是工業化、信息化之后必然的發展方向。其實質則是以更靈活、更高效的方式實現信息的交流與感知,從而提高城市管理者的決策效率和居民反應能力,不僅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能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舒適。
比如,在成熟的“智慧城市”中,駕車上下高速路,根本不用在收費站前排隊,也沒有收費員,甚至連車都不用停,經過路口的時候通過智能系統就自動繳了費,這就是“智慧交通”。單個智能系統或許稍嫌普通,但當它們整合在一起后就會變得“很好很強大”。
之所以要建設智慧城市,正如佛山市副市長宋德平在“IBM智慧城市大挑戰”項目啟動會上所說:“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一方面給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也為城市進一步持續發展帶來了各種挑戰:人口增加、飲水衛生、安全隱患、環境治理和交通擁堵等問題日益顯現。如果不加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終將嚴重制約城市的發展。幸運的是,信息技術的突破為我們創造出另一種可能:不再堵塞的街道、安全放心的食品、取之有道的能源……這就是‘智慧城市。”
而對于IBM而言,“智慧城市”是IBM反饋社會,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項目。“IBM會通過自身在企業的領導力和高科技優勢,整合社會更多的資源、協作創新,助力人類的生存環境向更優化方向發展。”IBM大中華區品牌與企業社會責任部總監耿晨說。
以人為本的城市化之路
城市化已經逐漸失去了“土地紅利”等傳統武器,城市發展必然要謀求新的發展方向,在信息化以及新一代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智慧城市”應運而生。從宏觀層面看,智慧城市就是一種城市發展理念,它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
“我們建議從市民的角度出發來強調技術解決方案的價值所在,同時我們也建議佛山通過衡量或考評市民的直接感受或體驗來考核城市取得的成績,我們把這樣的一種方法叫作建設‘人本佛山。”“智慧城市大挑戰”佛山項目的專家組成員、IBM全球軟件集團商業合作項目總監Caroline Thomas女士對記者說。
“以人為本”,是IBM專家組把脈佛山后提交的那份134頁的建議方案最核心的價值所在。他們認為,在佛山這樣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制造業中心城市,走以人為本、智慧宜居的升級版城市化之路不但是勢在必行,而且為佛山市經濟產業轉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如今,佛山業已成為中國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級市之一,其經濟產值和人均收入都已位居全國前列。然而,一味追求增量并非長久之策,轉型壓力迫使佛山做“冷思考”。“無影腳”在以快制勝的同時也要穩扎馬步,以使方寸不亂。
智慧城市是一個大型的復雜系統——是“系統之系統”。IBM專家團隊認為佛山可以從食品安全、水治理、智慧交通和產業轉型這幾個關鍵領域切入,大幅度地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居住滿意度和民生水平,并在促進經濟轉型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
具體而言:在水源地部署水質監督設施,整合智慧水管理系統,協調不同水源地的事故警報信息及事件,比如從監控和數據采集設備、生產企業、社交媒體、攝像頭等各方面傳回的信息,以此加強總體應急響應能力,提升市民對水質的信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保證食品的安全和追溯;提出建立統一的交通管理系統,預測交通需求,優化交通處理能力,優化交通控制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減緩交通堵塞問題。
以上這些不但是涉及民生福祉的關鍵領域,是包括佛山在內全國眾多城市面臨的關鍵民生挑戰,而且也蘊藏著激發創新和驅動經濟轉型發展的巨大能量。
IBM全球金融部市場營銷與傳播總監Jim Brill說:“并不是說佛山有很多問題,人或者是城市做得很好以后會想變更好,但這小小一步往往很難跨越,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給佛山最佳建議讓它跨越這小小的一步,從優秀變得更加優秀。”
用高價值服務業推進城市升級
如今,佛山面臨的最大挑戰乃是轉型升級“壓力山大”。隨著中國經濟下行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制造”的尷尬也愈發強烈,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刻不容緩。
佛山市機械裝備行業協會秘書長吳志平坦陳,其行業主要面臨三大難題:“一是核心技術創新乏力,二是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困難,三是投資渠道單一,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產業鏈的高端都被國外壟斷,我們只是給他們做配套生產,定價權在別人手里,如果他們不提供核心部件,我們就無法生產,而一旦中國人攻克核心部件,他們就馬上降價,把我們吃得死死的。”一家大型機械制造企業總經理也向記者抱怨。
除了傳統工業,佛山在培育新興產業中也遭遇困惑,據佛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羅幟光介紹,佛山曾經嘗試發展平板、LED、太陽能光伏等新產業,但情況不盡如人意。“這些產業還停留在下游低端環節,比如加工模組、太陽能電池板加工等等,依然延續了過去的老路。因此,佛山產業總量雖然大,但是附加值并不高,而且消耗的能源巨大。”他說,佛山制造業整體利潤水平僅在5%左右,因此產業轉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
面對這一系列難題,IBM專家團開出的藥方是:用高價值服務業,特別是高端IT服務業支持“兩化”深度融合,推進佛山智慧城市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
IBM專家考察發現,佛山各部門和企業都存在對IT整合、業務分析、ERP等高附加值的IT服務需求,而相應知識和技能的缺乏卻阻礙了新一代IT服務的應用。佛山需要引入全新的產業孵化模式,擺脫土地資源限制,通過政企服務合作,吸引有實力的IT服務企業落戶佛山,漸進培育本市IT服務產業。
IBM在提交給佛山市市長的報告中,提出了P3模式(即在市場機制之下,政府及公共事業部門與企業合作),既充分發揮政府在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建設方面的優勢,又發揮民營企業的創新和效率優勢,能有效孵化和推進佛山高端服務業,特別是IT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實現信息技術積累,支撐IT整合、業務分析和ERP,從而進一步支持核心和新興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這種在國外有成功實踐的政企合作制模式把政府在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方面的強大能力與民營企業創新和高效率的優勢結合在一起,雙方合作在市場經濟機制的主導下取長補短。這種合作制模式也許能夠給一直以來“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的爭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在做大蛋糕、做強產業的過程中實現雙贏。
統一的社會管理機制是關鍵
建設智慧城市近3年,實踐已經為佛山贏得了良好的評價,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提煉出了“超前引領、智造先行、高度融合、轉型跨越”的“佛山模式”。成就是顯著的,但階段性的問題已經隨之顯現。
羅幟光提到,市經信局目前已經對許多來自各部門的數據進行整合,“但過去的數據是非結構性的,數據整合后如何應用遇到了問題。”他還表示,在民生領域如智能交通等發展上,缺乏系統性數據的整合。大數據共享、挖掘、應用是智慧城市發展遇到的共性問題,佛山目前在四大基礎數據庫的建設、視頻監控資源共享、交通與醫療衛生數據挖掘等方面還存在不足。
佛山已經將大數據支撐不夠和體制機制創新有待突破列為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個問題。然而,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之上的智慧城市管理并不是IT專家可以完全解決的,建立統一的社會管理機制才是其中的關鍵。
“要解決城市治安問題,智能監控系統就交給公安部門;要優化行政審批管理,就交給行政服務中心牽頭;要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就交給交通部門執行……這種由某個局牽頭的上馬智慧管理系統,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勢。”佛山同樣開始遭遇類似的“小馬拉大車”的尷尬。
事實上,傳統的條塊分割的管理思維與信息技術應用之間具有先天的邏輯悖論,智慧城市建設當前普遍存在行政部門垂直管理造成的信息壁壘。
因此,IBM建議佛山建立統一的智慧城市管理機制,成立統一的管理委員會,以標準化的共享數據、商業分析工具及便于操作的數據門戶做支撐,確保管理機制順暢運行。
不管是產業轉型,還是發展民生,都離不開軟環境的支撐,其中關鍵的一環就是“管理機制”。只有從城市全局出發,打破條塊分割,才能統籌政府引導與社會力量參與,提高政府效率及響應能力,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說到底,智慧城市不僅是技術和產業領域的革新,其實也是社會管理以及行政服務理念層面的深刻變革。
針對“智慧城市大挑戰”佛山項目的圓滿成功,IBM大中華區副總裁周憶表示:“IBM的百年是不斷履行服務精神的百年,也是不斷尋求促進社會發展的百年。IBM一直致力于公司搭建平臺,鼓勵員工積極奉獻專長。IBM希望運用自身的先進技術和協作創新的理念,繼續助力‘人本佛山。并且也希望與社會各界共建智慧的地球,共建可持續發展的家園,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