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


這一陣,晚飯后太熱不適宜散步,??窗讣劢挂活惖墓澞?,那些主持人大都長的比較嚴肅,滿臉的義正言辭,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剖析犯罪者的斑斑劣跡。而那些做了壞事或荒唐事的老兄,大都是哭哭啼啼講述自己對法律的無知??戳藥灼?,節目套路和中國老百姓的法制觀念都如出一轍的僵化。解說詞倒是越寫越吊觀眾胃口,可看著看著發現警察破案似乎簡單到小兒都可以勝任,只需死盯著那些安裝在馬路、地鐵、小區、商場、地鐵、辦公大樓,無所不在的攝像探頭監視器,就可查找到疑犯的蹤跡。
突然想起今年年初時參與草臺班的一部戲“不安的石頭”,導演趙川讓演員只穿了一條短褲,并神經質的開始一大段的獨白,“……他們要看我走路,要看我拐彎。他們要看我又走在一條路上,要看我再走在一條路上。他們要看我過馬路,要看我又過一次馬路,要看我再過一次馬路。他們要看我推門進去,要看我推門進來。他們要看我又拐個彎,要看我再拐個彎,又拐個彎,再拐個彎,再拐個彎,又拐個彎。他們要看我進電梯,還要看我出電梯,當然也要看我在電梯里。這些攝像探頭,先是裝在重要地方,重要日子,重要時間,然后裝在任何地方,任何角度,任何日子,任何時間?,F在它們已裝在日益敗壞、日益不安、日益不受尊重和日益沒法信任的空氣里……”我們在排這段戲前,導演讓那演員數一下從家里到劇場大概近1個小時的路程上會經過多少的攝像探頭,數字是43個。真的,無論你是蓄謀已久的,還是偶遇惡性事件,你只要還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就像實驗室的小老鼠,逃不出醫師們的法眼。
監控探頭作為國家對不法分子的取證,最近在中國人民的智慧下又轉換主體,變成人民對利益集團不法活動的取證工具。新近敗露的上海法官集體嫖娼案就是由一位對某法官心存不滿的陳某某從長達100多個小時的錄像證據中,將那幾個法官去酒樓吃飯、唱歌及度假村接受異性陪侍的場景,剪輯成8分鐘視頻發布到互聯網而成??梢娬l掌握核心武器,誰就擁有話語權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如果誰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擁有照相設備,也基本屬于這個范疇。曾獲得普利策獎的華裔攝影家劉香成近期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的攝影展“中國夢,三十年”。他用115張照片編制了三十五年的中國歷史。那些黑白照片始于1976年,毛澤東逝世不久,27歲的劉香成作為《時代》周刊首任駐京攝影師來到了中國。在珠江邊,他拍下了晨練的老人戴著黑紗打太極拳的照片,劉香成說,“新時代已經到來了,我想要報道毛澤東以后的中國”。
劉香成的鏡頭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細節成為主體:天安門廣場上女青年為高考恢復而徹夜復習;一對新人手捧鮮花拍半身結婚照,新娘只穿了半身婚紗,下面仍是普通的黑色長褲;正在練習打靶的民兵身邊,有婦人正在做著女紅;時髦機車青年擺出“地獄天使”的造型……他鏡頭下的中國老百姓,在工作,在戀愛,在休息,看似瑣碎、庸常、個人化,但組成了一個社會從集體主義到個人解放的難得樣本。攝影評論家顧錚認為,劉香成的攝影最顯著的特點是“現場感”,而當時中國的攝影觀念里最大的問題恰恰在于“沒有現場感,只有舞臺感”。劉香成的新聞攝影作品所沖擊的,就是這么一種僵化、范式性、虛假的東西。處于鏡頭前面的包括人在內的所有事物,都只是一種材料,一種被用于構成宣傳口號的照片,構成了他們所需要的“歷史”的素材而已。劉香成的這些照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警告我們,個體在面對程式化的強大局面時,開創并堅守自己理解的那些個真相,說不定哪時哪刻你就會成為掀翻陳舊磐石的力量。
突發奇想!不知去什么機構才能夠調回自己一天生活的那些影像片段?剪個片子,做個展覽。要不尋著那陳某某的思路,把得罪我的人的行蹤也找到,或者還能發現什么天下奇聞,也未可知呢!想想怪可怕的??墒遣幌?,這些事難道就都不存在了嗎?記得2006年第一次去臺北時,在中正紀念堂附近的一個小巷子里有大標語刷著此地有“24小時攝像監控”。當時的上海,監控探頭還不像現在如此密集,所以驚詫在這樣的小巷使用監控,還需要發出公告。現今,上海如有哪個小區不裝探頭的話,業主應該都不會安心入住吧。近十年時間,變化的是時空、地理,還是我們的心理。話說,有怎樣的過去,就會有怎樣的現在。我們的現在其實是被過去所決定的。遺留在我們身上的僵化基因能夠被改變嗎?還是我們已經不習慣不在探頭下的生活,并成就另一種影像生存?或者,總有—天,連人類的基因也會習慣探頭包圍下的生活。
本期話題
如今人人都是攝影師,王婆隨手拍解救大齡青年,宅男扛著長槍大炮滿街竄,各種濾鏡效果只照得出白富美。器材已經沒有競爭力,技術也完全不是問題。在這個圖片泛濫的時代,審美和審丑能力都值得反思,你如何界定一張照片是好照片的?
◆Masuly網站運營
單純一張照片的好壞很容易界定。單幅照片,其本質就是一件二維視覺作品。當拋開一切技術、表現手法、形而上學之后,最根本的優劣衡量矩尺是:是否能讓觀者感動。這里說的“感動”可能包括:感同身受、良性視覺沖擊、身臨其境等等。在英文語境中,標準就是:是否“touching”,因此能打動人心中任何一點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Manjari項目策劃
就我而言,我比較關注色彩、圖案、意境及場景,數碼攝影最好不要太多的后期,RAW格式的照片顏色飽和度和對比度不會太過。照片好不好和器材沒有關系,作者本身要傳達的信息比較重要,比如充滿生活氣息的照片很能引人共鳴,或者同一個事物相隔一個時間段的對比照也比較有意思;如果圖片必須后期處理,我傾向于超現實風格。
◆慕來 雜志編輯
用一個合適的形式,表示一個清楚的內容,隱含一個內在的主題,便是一張好的照片。形式上的好壞,關乎對照相機的使用是否到位;內容上優劣,在于不必要的視覺信息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主題上的趣味,在于照片在留下一個瞬間中的場面之外,還是否想做到什么,又有否做到。
◆Isabelle外企主管
對我來說,讓我有感覺的照片就是好照片,相對主觀。每個人都有機會拍出好照片,借Andy Warhol的嘴說,就是“人人都能成為攝影師15分鐘”。好照片要有自我表達的能力,它與觀眾的對話愈久,引發的思考感受愈多。用思想和感受去創作,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攝影師,僅用機器去成像的人俗稱“那些拍照的”。
◆Amamam記者
好照片不是一幅畫,而是保留瞬間的真實,那種讓人感覺到“永恒”的瞬間。我個人喜歡紀錄性質的照片,這樣才能和照片中的人和事物對話,一旦中間介入了技術,就隔了座山,只能欣賞那作品,而無法親近和共鳴。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必須有細節,這個細節就像一條線,扯一扯能拉出一大塊故事,但要藏得剛剛好,讓你有拉線的欲望,沒有劇透的擔憂。
◆EricZY錄音師
現在各行各業都一樣,會拍點視頻就是導演,能寫個段子就是編劇,會搞點投機取巧的概念就自稱藝術家了。歸根結底,攝影、電影、繪畫等等都是藝術,對我而言,好的藝術抑或是美的、可以讓人思考的。而攝影,可能既美又能讓人思考、或是傳達一些訊息的照片,我認為才是好照片。
◆不帶濾鏡會死星人 自由撰稿人
就連Instagram都要出實體相機的年代,拍照工具的意義到底在哪里?我們觸目可及的社交媒體里,有多大一部分影像是真正用專業攝影工具搗騰出來的?這是個速寫時代,我們習慣于捕捉當下發生的片刻,有時就那么一瞬的定格即可觸動人心。單純表達美態也好,訴說深層故事也罷,有時候我們也只是純粹的記錄,根本不在乎影像的好壞。
◆神羅 吉他教師
界定一個人的作品關乎兩個因素:一,每個人的審美情趣;二,智商。前者不用多說,后者與其包含的技術與知識,會幫你分辨出投機分子,分辨出那些沒有基礎知識、只靠著荒誕的情緒與取巧的本質來填滿像素的“作品”,就像一個剛學會做番茄炒蛋的廚師開發出的創新菜;一個大小調音階都區分不清的樂手制造的“先鋒音樂”。偶爾入眼,那也只是隨機的產物,猶如路間的一團狗屎,碰巧今天的形狀有點好看罷了。
◆微蘇 自由職業
我覺得可以從功能性和藝術性兩方面來講。功能性的照片,比如新聞照片,最重要的還是它傳達的信息:要說什么事,說得是不是清晰準確,有沒有言外之意,角度是不是特別?而藝術性的照片,很難從一張里面看出什么,要看這個攝影師或者藝術家的整體,就像那誰說的,詩不是一首首看的,都要看整體。
◆Ronaldo網店店主
我沒有什么大道理要說,凡是把照片放在Tumblr、Instagram、豆瓣相冊上,有人點贊就是好照片。每個人的審美不同、目的不同,標準也就不同,既然能引起共鳴,其他因素都不重要,好照片并不是什么復雜的存在。但我要說,凡是用心拍出來的照片一定是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