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石
“植樹并不是向大自然“表決心”,沒有必要“一哄而上”,如果你還沒有很好掌握植樹的知識,你可以不去植樹而是去“護樹”,這同樣是很有意義的。
又到了植樹造林的好時節。單位組織一批人,或邀上若干好友,帶上樹苗,扛上鐵鍬,找個山坡,挖個洞把樹栽好,培好土澆好水,然后就可以坐等綠樹成蔭?如果你這么想,那么未免把植樹造林看得太簡單了。事實上,植樹造林不僅是技術活兒,更是科學。
在業內人士看來,沒有經過專業指導的群眾造林,存在很多盲目之處。植樹講究因時因地,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氣候條件,要求的樹種也不一樣,自然生長的情況最為理想,但現實中的樹苗經常是外地的,比如北京市要造林,經常從山西、河北選苗。山地的苗拉到平原來栽,陰坡到陽坡,高海拔到了低海拔,這些樹雖然可能存活下來,但會很虛弱,日后難以成“材”。
此外,目前的植樹造林還存在種單一樹種的問題,導致這些林區很容易發生病蟲害,并造成巨大的損失。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訓曾經非常慘痛,比如三北防護林,早期樹木存活率僅15%,林業蟲害年均發生面積一千多萬公頃,相當于近12年來每年造的林全部被“吃光”。
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工造林已經不是植多少樹,多少能存活的問題,而是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著名植物學家劉書潤曾做過一項研究,河北某縣大造林,要把所有山地進行“改造”,根據樣地調查,這些山地上原本長著各種灌叢,一平方米有42種植物,蟲子和鳥也樂在其中,后來造了刺槐林,林中只剩下一種植物——綠草,土壤也板結了,環境反而惡化了。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這樣的荒山坡,最佳選擇就是灌叢和草本植物,雖然不好看,但符合當地生態系統的生長條件,人工造林并不適應當地的水土條件,反而好心辦了壞事。
中國可以說是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最為積極的國家,根據林業局統計,三十多年來,全國有133億人次義務植樹614億株,中國造的人工林面積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工造林當然為環境綠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要看到,人工林不能代替天然林,有樹不等于有生態,想借人工林來“補足”環境破壞造成的天然林損失,那么,頂多是補數量,而不是補質量。
當前,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植樹造林的熱情已經走在前面,但植樹造林的科普卻拖了后腿。什么樣的環境種什么樹、什么樹具有什么功能、什么栽種密度最合適,這些知識很少有專家或媒體進行宣傳普及;樹栽了以后,還需要有一套養護機制,但大部情況是有種樹的經費而無撫育的經費,樹種了后“死活”再說。
如何讓植樹造林變成真正的生態工程,需要做的事無疑很多。從政府層面來說,要扭轉過去的只追求數量的造林方法,而且要樹立“培育天然林重于人工林”的觀念;要向公眾宣傳科學的植樹造林方法,尤其要提高園林、綠化相關從業者的生態意識和知識儲備。對于影響面廣、投入巨大的社會造林工程,其決策更應該公開透明,要進行深入的調研,讓不同方面的專家、公眾參與討論,集思廣益,而不是匆忙上馬。
地球是彩色的,全變成綠色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我們喜愛綠色,但也不一定都是樹林,還有草原、濕地、灌木叢,甚至荒草坡。在對大自然認識更為深刻的今天,我們對植樹造林應當有更系統性的理解。植樹并不是向大自然“表決心”,沒有必要“一哄而上”,如果你還沒有很好地掌握植樹的知識,你可以不去植樹而是去“護樹”,這同樣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