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中笑
[摘 要]新聞價值是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個基本概念,被稱為記者的“第六感官”,它是記者判斷事實可否成為新聞的尺度。新聞價值對傳播者而言是一種選擇事實的標準,對受眾來說是一種使用價值的標準(有用、有趣等)。但需注意兩個要點:第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要統一;第二,宣傳價值與新聞價值要統一。
[關鍵詞]新聞價值;新聞尺度;新聞關注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094 — 02
一、 新聞價值的內涵
不同的新聞理論教材,給“新聞價值”做出了不同的定義,我覺得已經把新聞價值的內涵說清楚了,再作定義反而難了,因為定義只是一句話,一句話如果能把問題全說清楚,那何必要做那么深的研究呢?如果非要給一個定義,只好給出一個不得已的定義:一個事實所具有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因素(對媒體來說是可以實現交換價值的對事實的選擇標準,對讀者來說是事實的使用價值),叫做新聞價值。
這句話其實是同義反復。所以,我建議重溫恩格斯的一句話:“在科學上,一切定義都只有微小的價值。”(選集3卷122頁)。
其實,新聞價值是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個基本概念,被稱為記者的“第六感官”,它是記者判斷事實可否成為新聞的尺度。新聞價值對傳播者而言是一種選擇事實的標準,對受眾來說是一種使用價值的標準(有用、有趣等)。但需注意兩個要點:第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要統一;第二,宣傳價值與新聞價值要統一。
二、新聞價值的產生
有組織的主動傳播者在新聞傳播中居于主導地位,他掌握的信息通常比接受者多。就新聞這種信息而言,如果傳受雙方掌握的新聞完全一樣的話,就不會發生新聞的傳播了。
傳播者往往是出于利益(比如媒體要賺錢)、情感(比如兩個人或多個人之間互相傳遞傾訴衷情),或是尋找新信息的需要而發出信息,一旦對方接受了或產生了回應,發出的那個信息便有了“價值”(這個“價值”不完全是交換價值)。如果這種信息是新聞,那么發出者和接收者共同認可的那些信息,便是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
需要強調的是,只被一方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在交流中沒有被對方接受或得到回應,這個新聞對另一方來說是沒有價值的。確認新聞價值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雙方都要認可,雙方共同認可,才能形成關于新聞價值的理念。
在上面談到的情形中,還包含著另一個前提,即接受者的“不知”是新聞價值理念得以產生的前提。
如果接受者已經知道了某個事實,這個事實盡管非常重大,也沒有新聞價值;如果一個事實發生了很長時間,但對于不知者來說,你告訴他了,對他來說仍然是新鮮的,就可能是新聞。所以新聞具有一定的相對性,要看接受方面的情況。
它是新聞嗎?對我來說是新聞,對他來說也是新聞。生活中我們常常這樣說。對我來說、對他來說是新聞的事兒,我、他都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就不是新聞了。這里談到的“新聞”,有的與公眾關系不大,有的帶有社會性質,但一經傳播,僅僅對“不知”的個人有意義。如果是大眾傳播,就涉及到廣大受眾是否知悉所傳播的事實。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決不可能成為大眾傳播中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
這就是說,無論如何不能重復接收者已知的東西(包括一些套話和表達的套路),有新鮮內容是新聞的基本特點之一。在傳播的時候要考慮讀者知不知道這件事情,要是讀者知道了,就沒有必要傳播了,因為它已經不是新聞。這個問題我在翻來覆去說,為什么?打開我們的報紙,看看我們的新聞聯播節目,很多東西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它還在說!傳媒人在做新聞時必須要考慮,能有多少人會看這種沒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傳媒自身的經濟效益可能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因為你沒有遵循新聞工作的特點。可能作為個人,我們改變不了這種整體的局面,但至少要有新聞價值的理念,盡量避免這種情形。
除了“不知”這個前提,接受者的興趣、關心和需要,也是新聞價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條件。
“不知”是事實具有新聞價值的必要條件,但并非所有不知道的事實都具有新聞價值,還需要進一步考察接受者方面的情形。如果某人(或某些人)對某個事實無興趣、不關心或不需要,即使不知,對他(們)來說也不是新聞。“新”的事實,只是為有新聞價值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在傳—受之間權衡,特別要得到接受者的認可,這才談得上使用新聞價值的理念。說到這里,其實我們又回到了第一個前提:傳、受雙方的共同認可。
新聞價值的理念,揭示的是一種實用意義的社會關系。這條新聞對我有用,我感興趣,我又不知道,這樣的新聞我才會接受。這種關系或評估指引著對所報道事實的選擇,于是就產生了各種選擇新聞的標準。
人們關注有價值的新聞,原因在于:
(1)人對異常事物的關注。這恐怕是所有哺乳類動物的本能,人在這方面的表現應該更有目的性。有一句廣告詞我記得很清楚:“好奇,是對生命的回報”。這句話把人的這種本性說得很形象。人之所以是人,一定程度上在于他具備好奇的本能,這正是人的生命的表現。恰恰是人們對異常事物的關注,使得新聞價值有一套標準。
(2)人對相關利益的關注。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有了較為強大的利益驅動,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實,肯定有新聞價值。
(3)人對個人偏好的關注(興趣所致)。這里就涉及到媒體不同的服務對象問題。媒體有綜合性的、專業性的、行業性的、興趣性的等等,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偏好或工作需要,不同的需要和興趣形成不同的群體,因而不同的傳媒因服務對象的差別,其對事實選擇的新聞價值的標準也會有所差異。但在大的方面,相對宏觀的意義上,新聞從業人員的新聞價值標準大體是一致的。
三、新聞價值的實用意義及新聞記者的判斷能力
受眾接受某條新聞通常完全出于對其使用(實用)價值的判斷。這種使用價值包括直接需要,比如我要做股票,就需要看股市新聞。還有就是感興趣,由于驚奇而對事件產生了想了解的愿望。
傳播者發出某條新聞,一般要基于受眾對新聞使用價值的考慮,但同時還有傳媒的經濟利益(交換價值) 、政治利益(宣傳效果)的考慮,因為我國的媒體負有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責任。傳播者個人的興趣愛好,也會影響一家傳媒用什么和不用什么稿件。這方面,我們可以從不同報紙的版面編排看出相關編輯的好惡或興趣所在。
因為我們是人,人是高級動物,最高級的有機體,對外部環境有一種本能的感知。環境被有機體感知,是一種選擇性的提取,因此人有很強的信息選擇能力。我們在觀察事物、選擇信息的時候,由于有明確的選擇目的,而且還有選擇性記憶,往往注意力會高度集中。記者為什么能夠在很多事實中迅速抓住某個值得報道的事實?這實際上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專業化的結果,這種情形下會產生“萬綠叢中一點紅”效果。這是人對外部的感知。我們每個記者都有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受眾也有這種能力,但是需要鍛煉一下,時間長了,就會形成記者的這種職業本能。
在不同的信息比較中,人們能夠迅速判斷出這個信息絕對重要,那個信息相對不重要。在比較中關注新鮮的信息,也是人們的選擇信息的一種本能表現。人們會本能地關注和接受更新的信息,這些信息通常處于主流信息的邊界(邊緣化的),因為主流的信息大家都很熟悉了,反倒是邊緣的信息容易吸引人的目光,這是生活常識。可是我們現在的某些新聞選擇,卻天天在違背這種生活常識。
正是由于這種情況,我們有一種判斷事實是否是新聞的能力。
四、提高新聞價值應注重的問題
重要性是新聞價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重要性包括通常所說的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等要求和內容。而資產階級是以趣味性為新聞價值的核心和基礎。時新性是新聞發生的根據,具有確定新聞事實的最起碼的特質。它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時間性,即新近發生。二是新鮮性,即新鮮感強。三是時宜性,即傳播時機。趣味性是指新聞事實具有引人喜聞樂見的特質,包括內容選題的趣味性和表達形式,傳播形式的趣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社會主義新聞講趣味性,但排斥庸俗黃色、片面追求刺激的低級趣味。
其實,事實發生的概率越小,相對來說越有新聞價值。如果某類事實經常發生,非常普遍,這個事實一般不會具有新聞價值。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這樣一句話:驚奇是探求哲理的開端。這是說,某些事實偏離常規了,人們就會對它感興趣。首先是驚奇,有了驚奇之后,人們才進一步探索,得出一套哲理來。如果沒有驚奇這個起點,后面什么也沒有了。
還有,不確定性越大,便越具有新聞價值。當事實處于模糊和無法知曉的狀態之時,能夠減輕這種狀況的些微信息,都會具有新聞價值。這種信息可以是一個新的事實,也可以是一個觀點。
那些直接發生在受眾身邊的與利益相關的事實,通常都具有新聞價值。這樣的事實一般都較為枯燥,所以能夠具備新聞價值,因為與受眾的利益緊密相關。當然,事實的影響力越大、影響面越廣、越能立即產生影響力,便越具有新聞價值
這樣的事實一般是比較重大的、影響全局或精神上震撼人的事實,比如“9.11”事件,盡管它是局部的,一旦爆發,人們都非常關心,因為它的影響面太大了,能夠立即產生影響。在“9.11”發生后的第二天,即9月12日,全世界所有的綜合性報紙(《人民日報》除外,頭條是《全運會火炬接力典禮》)的頭版頭條都是“9.11”這條新聞。
由于我們每位新聞從業者服務的傳媒是不一樣的,傳媒形態不一樣,版面、頻道也都不一樣,你對事實的選擇標準會有所不同。教育程度和專業、經濟收入、民族或種族或宗族等方面的事實,受眾與之的心理距離,都會使選擇標準不同。
著名人物身上發生的事實具有新聞價值,不用多說,而且現在我們做得有點過分了,不停地挖名人隱私。但是后一點,我們忽略了。同樣的事實,發生在無名之地,不是新聞,發生在著名的地點就有可能成為新聞。在報道中若突出這個著名地點,可能會自然而然地抬升所報道事實的新聞價值。這一點,我們在報道中需要充分利用。
到此為止,前面強調的所有的事實,發生的頻率都是有限的,可是我們的媒體每天都要出版,廣播電視每天每時都要播出,到哪兒找那么多適合報道的東西呢?下面一條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凡是含有沖突的事實,多少都有新聞價值。內含的沖突越大,越具有新聞價值。
沖突,最簡單、最普通的表現形式是競技,這是一類人為的沖突,雖然是人為的,比如體育比賽,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暫時不會有結果,于是就有了對信息的期待,加上體育比賽帶有一定的表演性,于是體育新聞現在越來越熱乎。在和平時期,它是一種人為的沖突,很有新聞價值。甚至一些娛樂節目也要人為制造一些沖突,幾個嘉賓坐在那兒競賽一下,看看誰得多少分。
對新聞工作來說,如果你有這種職業理念的話,在不長的時間里,你會對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十分敏感,一下就捕捉住,迅速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做出非常好的報道。新聞價值意識是對稿子中最新成分的判斷,判斷準確,就能夠吸引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