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發
[摘 要]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學校體育的進一步發展會促進社會體育的不斷完善,為社會體育提供人力資源和場地設施資源。應重點加強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在體育內容上的相互滲透,促進學校體育人才與社會體育的相互融合,加快體育場館與社會體育的良性互動發展,推動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動發展,最終達到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目的,為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互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136 — 02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在發生著變化,人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決定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和健康,而體育鍛煉是提高人類身體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現代社會,人們對體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促進了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互動發展,使得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并呈現出一種融合的態勢。〔1〕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學校體育的發展會受到社會體育的制約,同時學校體育的進一步發展也會促進社會體育的不斷完善。〔2〕我們應該把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協調發展,以及未來社會對人才健康素質的需求,作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出發點。因此,有效地促進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互動發展,可以為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分析和研究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互動發展,對加快學校體育的改革步伐和實現終身體育教育,對提高國民體質和全面深入地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互動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人類對健康的需求促使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互動發展
人類對健康的需求,促使人們自覺地參與到體育健身活動之中,人們需要體育,需要掌握科學健身的方法,這種需求促進了社會體育的健康發展。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們的終生體育意識和能力。人們在青少年時期都要接受學校教育,我國的教育方針要求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學校體育教育是貫穿于學校教育始終的一門重要課程,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能力是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青少年兒童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的黃金時期,學校體育通過完整的教育計劃,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相互連接的教學內容體系,對青少年體育興趣的培養,科學健身方法的掌握,終身體育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社會體育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個性及身心的全面發展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不僅能為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而且也能夠為社會增加體育人口和優秀的體育指導人才,從而促進了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良性互動發展。
(二)學校高素質的體育人才群是社會體育健康發展的動力
隨著我國群眾體育的蓬勃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緊缺,總體指導科學健身能力較弱成為制約社會體育發展的瓶頸。而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貫穿于小學教育到大學教育的始終,是歷時最長、學時最多的課程。根據國家對體育教育的規定,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體育教師,并且對學歷和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學校體育教師隊伍是一支運動能力過硬,學歷層次、學術水平較高,科學健身指導能力強的隊伍。如果使這些具有較高體育運動技能和體育知識儲備的體育教師投身到社會體育之中,使他們成為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為我國社會體育的健康發展做貢獻,學校高素質的體育人才群是社會體育健康發展的動力。同時,通過社會體育的指導,能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師的能力和水平,使他們高質量的完成學校體育教學任務,還可以有效地促使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與發展。眾多的體育專業大學生也是促進社會體育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應積極創建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課外實踐基地,是大學生走出校門,促使所學的體育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校體育在社會體育中得到延伸。
(三)學校良好的場地設施是推動社會體育發展的保障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地區社會體育場地設施還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雖然國家和社會力量都在努力解決這一供需矛盾,但是由于資金、場地等等眾多決定性因素的限制,單靠社會體育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而學校體育擁有大量的體育場地設施,這些體育設施在早晚和節假日大多都被閑置,這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提供了可能,我國早在《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綱要》中也明確規定,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要有償或無償向社會開放。我國政府正在積極努力加快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學校部分場地設施面向社會的有償開放,可以為學校創收,形成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良性循環,并解決了社會體育場地設施不足這一矛盾,最終達到學校良好的體育場地設施為社會體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保障。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在體育場地設施上的良性互動,可以滿足社會人群參加體育活動的需求,可以使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進入良性循環狀態,還可以使社區居民在進入學校參加體育活動的同時,接受大學校園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文化知識和修養。
二、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良性互動發展分析
(一)加強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在體育內容上的相互滲透
學校體育課程建設的核心就是體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充分體現科學性、先進性、趣味性和民族性,具有區域特色,強化區域社會服務功能,強化區域文化的引領。學校體育課程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選編教學內容的基本出發點,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堅持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內容的選擇與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與學校教育的總目標一一對應。精心選擇體現科學化、生活化和健身化的教學內容,重視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培養,重視服務地方社會,重視與社會體育的有效銜接,創造性地開設出豐富多彩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校本特色的教學項目供學生選擇學習,確保學生掌握多種科學健身方法,為學生走向社會后的科學健身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地促使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在體育內容上相互滲透。
(二)促進學校體育人才與社會體育的相互融合
學校體育人才如果能與社會體育相互融合,必將有效地推動社會體育科學化的快速發展。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確保體育課程建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在我國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各級學校的體育師資隊伍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體育師資隊伍已經逐步形成了結構合理、人員穩定、學術造詣高、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團結協作精神好、教學思想活躍、教研能力強的一支優秀的教學隊伍。要積極為體育教師業務學習和科研活動提供保障,鼓勵教師參加學術活動、進行短期業務培訓、考取高級別裁判和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于社會體育。還應該經常組織體育教師參與國家、省市的體育競賽裁判工作,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教練員訓練理論培訓工作;與社會體育機構聯辦大學生社會體育實習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參與社會體育實踐的機會。高校體育教師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科研設備也比較齊全,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廣泛地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科研工作,實現從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的研究向社會體育研究的分流,達到指導全民健身活動沿著科學軌道深入開展。
(三)加快體育場館與社會體育的良性互動發展
根據《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公報》,體育場地設施的缺乏仍然是影響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3〕《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指出:“各種國有體育場地設施都要向社會開放,加強管理,提高使用率,并為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提供便利條件”。近年,我省把加強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作為提高體育公共服務能力的基礎和重點工作,大力實施體育健身工程的覆蓋延伸,全面推進城鄉社會體育一體化發展。但是,現階段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步伐遠遠跟不上人民群眾對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發揮學校體育場館的優勢,挖掘潛力,為社會體育服務,可以有效地緩解公共體育設施緊缺這一問題,并促進學校體育場館建設與社會體育的良性互動發展。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等硬件建設是體育教學、訓練任務完成的保障,學校對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十分重視,每年均投入大量的資金來修建體育場地設施,確保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健身和學習的環境,并利用體育來提升學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議各級學校應把現有的體育場地設施無償或有償地向社會開放,積極主動地服務于地方社會體育,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體育健身服務,形成學校體育場館設施與社會體育的良性互動發展。
(四)推動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動發展
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同屬于社會大文化的背景下兩種不同文化,他們可以是相互獨立存在的文化。〔4〕但是共同的價值觀,相同的育人理念和“以人為本,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將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關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兩種文化相互融合、滲透,形成了良性的互動發展。學校不僅有大量高水平的體育教師和良好的體育場地設施,還有獨具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社會體育除擁有生動有趣的休閑體育活動場所外,還有廣博的民俗文化,學校體育應肩負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結合不是簡單地人力、物質的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影響。社區居民進入學校參加體育活動的同時,會受到大學校園文化的熏陶,既鍛煉了身體,又提高了文化知識和修養。學生和教師在社會這所大學中可以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既參與了社會實踐、鍛煉了身體,又增長了社會文化知識,這充分體現了文化資源的共享。學校體育應該引領區域體育文化的大發展并服務于區域社會。
三、小結
總之,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體育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群眾對體育的需求不斷增強。學校體育改革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貫徹“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的思想,以增強體質、增進身心健康、社會適應性和提高體育人文素養,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服務于地方社會為宗旨。學校體育的進一步發展會促進社會體育的不斷完善,為社會體育提供人力資源和場地設施資源。要有效地促進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的互動發展,達到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目的,為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鄒師,周瑩,郭殿祥.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途徑〔J〕.中國學校體育,2001,(04).
〔2〕何穎峰.論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互動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10,(20):76-77.
〔3〕劉軍. 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良性互動之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1):155-156.
〔4〕許奮奮.體育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與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07):96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