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光

[摘 要]支行作為工商銀行最基本、最前沿的基層經營單位,承擔主要經營指標,應大力加強對經營貢獻度大的重點支行資源優化配置,努力提升綜合競爭力,使其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本文對工行資源優化配置的含義、工行實行資源優化配置應遵循的原則、工行實行支行資源優化配置的積極作用等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并給出了工行對重點支行實行資源優化配置具可操作性地措施。
[關鍵詞]工行;重點支行;資源配置;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153 — 02
一、工行資源優化配置的含義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欲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確實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資源優化配置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而是由市場根據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的一般規律,由市場機制通過自動調節對資源實現的配置,即市場通過實行自由競爭和社會實體的自由選擇,由價值規律來自動調節供給和需求雙方的資源分布,用市場進行優勝劣汰,從而自動地實現對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簡單而言,優化資源配置就是為了讓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而做的一些合理配置。資源優化配置的實質是能夠帶來高效率的資源使用,其著眼點在于“優化”,它既包括企業內部的人、財、物、科技、信息等資源的使用和安排的優化,也包括社會范圍內人、財、物等資源配置的優化,經常所說的“勞動優化組合”,“改善企業經營管理”,“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等都是屬于資源優化配置的范疇。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優化配置,經濟效益會顯著提高,經濟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明顯低下,經濟發展會受到阻礙。
工行作為金融企業,其內部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財務資源、機構資源、人力費用資源、營銷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等。工行資源優化配置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照降本增效的原則,結合分行所轄支行的不同貢獻,將內部資源進行戰略性、選擇性和傾斜性向經營貢獻度大的重點支行配置,實現工行經營效益最大化,從而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工行實行資源優化配置應遵循的原則
工行內部資源作為社會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工行資源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運行,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工行經營利潤最大化,是工行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工行資源優化配置必須以保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為前提,必須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其資源優化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1.社會效益原則。工行屬于為社會提供金融服務的第三產業,在服務社會中追求自身的效益最大化,是其經營目標。社會效益原則是由工行和經濟的內在聯系所決定的,體現的是社會、經濟運行各要素之間的依存性特征,體現的是人類社會的結構特征。
2.績效性原則。工行資源優化配置的業績和效果最終體現在效益上,沒有效益的資源配置和經營管理只能坐以待斃,在激烈競爭中落伍,被淘汰。因此,績效性原則是工行資源優化配置的內在要求,是工行經營的根本因素,是工行經營動力機制的核心。
3.可持續發展原則。工行的資源優化配置既不能竭澤而漁,更不能寅吃卯糧,而應該樹立長遠經營意識,統籌兼顧,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工行的發展戰略所決定的必然選擇。
4.系統性開發原則。工行的資源系統是各種資源要素以一定方式、一定組織結構組成的復合體,資金、人力、財務、信息資源等都是構成工行資源系統的基本要素。工行資源系統是多階梯系統,它的多級階梯結構決定了工行是復雜敏感的社會經濟資源系統的功能,因此,資源優化配置時一定要注重系統性。
5.重點性原則。工行內部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在經營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已經形成比較成型的模式。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必須打破常規,避免面面俱到作法,要根據各支行、各部門、各項目、各產品的不同發展特點,進行資源的重點性和傾斜性配置,從而取得最佳效果。
三、工行實行重點支行資源優化配置的積極作用
1.推動支行內部應用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支行作為市場主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經營活動,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在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能夠獲得較高的收入。相反,勞動生產率較低,在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獲得較少的收入以至蝕本。工行實行支行資源優化配置,能夠使作為市場主體的支行,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會主動地提高和采用先進的應用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經營管理能力。
2.引導支行以市場為導向開展經營活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工行實行支行資源優化配置,能夠使支行將有限的資源投入關鍵之處,發揮事半功倍作用,從而取得最佳效益。市場是支行的“生命”,關系到支行經營效益的好壞和支行的發展。所以,面向市場進行經營,是支行發展的內在要求。
3.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增強綜合競爭力。支行從事經營必然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競爭,迫使支行在經營中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勵支行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促使支行增強創新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活力。工行實行支行資源優化配置,能夠使支行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方法,開發新產品,推出新服務,競爭目標客戶,進而增強綜合競爭力。
四、工行對重點支行實行資源優化配置措施
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的激勵、約束和引導作用,著力優化支行資源配置,提升競爭發展能力,從而促進經營的快速發展。筆者認為優化支行資源配置,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人力資源是經營中的最重要的資源,是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堅持與金融資源、價值貢獻相匹配的人力資源配置導向,加大對業務發展快、人均效益高的重點支行人員投入力度。首先,有效開發利用好現有人力資源,繼續實施開放式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從系統和全局著手,通過調整激勵機制等途徑,積極推動員工從二線向一線、從后臺向前臺、從管理向營銷崗位轉移。其次,進一步完善支行人員配備,通過“增一線、控二線、減三線”和業務流程改造、運行管理改革、扁平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釋放人力資源,將有創利能力、有創新激情的員工充實到一線從而確保全行的前臺服務隊伍不斷壯大,實現人力資源價值最大化。再次,加強網點營銷人員配置。以機構扁平化改革為契機,積極探索支行勞動力的優化組合,通過雙向選擇,促進人員,特別在營銷人員在一、二級支行之間的有序流動。將取得AFP(金融理財師)資格的員工在支行轄內進行統一配置,進一步充實網點的營銷力量,力促網點由交易型向營銷型轉變。最后,對于新增人員進行傾斜配置,將新增人員的80%以上投入到重點支行,從而保證重點支行新增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在數量增加的基礎上優化結構,按照盤活人員存量、提高素質、激發活力的要求,提升支行整體經營管理能力,特別是提升整體營銷能力。
2.優化人力資源費用配置。完善薪酬管理辦法和績效考核辦法,堅持以價值創造為導向,以績定效,將管理者和員工的收入與所在行、部門的經營成果更加直接緊密的掛起鉤來,實現人力資源費用向一線傾斜、向營銷人員傾斜,傾斜幅度可控制在5%至20%之間,發揮激勵機制作用。激勵支行整體提升,突出業績貢獻,提高工資投入產出效率。充分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全轄各項經營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和經營效益的穩步提升。
3.優化財務資源配置。適應全行經營轉型和提升競爭力的要求,在經營性費用和人力資源費用的分配上突出向效益、質量等關鍵指標和績效進步的支行傾斜,對某些突出的重點項目或發展較好的支行優先予以考慮,通過提高激勵費用與重點產品的掛鉤力度引導支行的經營行為。同時,積極完善各支行經營績效考評辦法,增加同業占比、日均指標和業務增長速度等競爭力指標,引導支行以高于系統和同業平均增幅為各項業務發展的底線,將財務資源優先投入到符合政策導向和產出比最大化的業務中,爭做市場的競爭強者。
4.優化機構資源配置。在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環境、營業網點效益、客戶資源狀況、周邊市場發展潛力的基礎上,加強支行網點綜合化改造力度,著力提升現有營業網點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推動業務發展。通過對低效網點撤并和遷址,對地理位置優越、客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的網點改建和升級。機構資源向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滲透,適度增加渠道資源,機構布局進一步合理和優化。此外,對陳舊網點進行裝修改造,加大人員和硬軟件設施的配備,設立離行式自助銀行,優化營業環境,切實提高網點的綜合競爭能力。
5.優化網點經營資源配置。在經營績效考核、經營費用管理、管理人員崗位等級確定方面,利用支行各項基礎經營數據,通過全行統一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體系、營業費用分攤標準等指標,計算出各支行扣除資產準備支出前的利潤總額與人均利潤,以此為依據,對轄屬支行實施分類管理,劃分為一類、二類和三類,按照“注重業績、鼓勵發展、區別對待、有所側重”的原則,對三個類別支行實施差異化的管理措施和支持政策,對重點支行實行傾斜政策,從而有效配置經營資源,激發支行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優先保證一類支行信貸規模需求,有效滿足二類支行信貸規模需求,適度支持三類支行信貸規模需求。
6.優化技術資源配置。在現代銀行經營中,先進技術的應用亦會帶來資源投入組合的變化,將會使銀行在最低的可能性成本下獲得最大的金融產出。對重點支行首先投入先進技術,必然會帶來資源替代效應,從而引起銀行業務流程的再造。重整業務流程可將分散在各部門的作業整合成單一流程,并用平行作業取代順序作業,從而使組織結構扁平化。恰當地運用先進技術無疑會大大降低銀行的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方便使用現代的金融工具,而這些反映的另一方面實際上就是資源投入總量的減少,資源投入結構的改變。先進技術的應用可使銀行拓展巿場的資源配置模式發生改變。傳統的銀行是完全依靠呈現各種物理形態的網絡和外勤人員去開拓市場的,但在運用信息技術之后,原本投放于網點設置和人對人營銷方面的資源投放必然會相對減少,而技術資源方面的投入會相應增加,但其所產生的效應卻可能是原本的資源配置模式之下所無法比擬的。如此一方面削減了經營成本,另一方面又突破了網點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