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添
摘 要:手拉坯制作是歷代藝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民間工藝的瑰寶。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手拉坯這一傳統的成形制作工藝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本文通過對筆者手拉坯技法的總結,展示了這門古老的手拉成形技法的全過程,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手拉坯;工藝品;技法;步驟
1 前言
轆轤的出現已有幾千年了,轆轤在陶瓷制坯中的應用不但提高了古代陶工的工作效率,而且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機會,摸索出適用于可塑性好的粘土的工藝——手拉坯。同時,也使他們能夠較好地做出各種隨意的形狀。盡管一般都是圓形的器皿,但這也是古人類的一個進步。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手拉坯這一傳統的成形工藝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一種事物都有著它發展、繁榮、沒落、再發展、再繁榮的過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手拉坯”又漸漸地得到人們的關注。值得高興的是,得到年輕人的青睞,并參與其中。
2 手拉坯的制作步驟
手拉坯包含了一系列的技術手法,但其目的是把一團粘土或其他陶瓷坯料拉成碗、盤、瓶或罐等這些基本的形狀,它是所有作品的基礎。手拉坯技術雖然簡單,但需要時間和耐心。拉坯手法要不斷練習,才能變得自如、得心應手。初學者最好先拉簡單的形狀,先熟悉機器和泥料在轉盤上旋轉的感受,就有可能得到較滿意的效果。手拉坯體必須完成以下幾個步驟:揉泥、定中心、開底、拔筒、成形、修坯。
2.1 揉泥
揉泥是手拉坯體的第一步,也是作品是否完成的關鍵。它的目的是讓泥塊中的氣泡排出、讓泥料的密度均勻。揉泥的手法很多,螺線楔形法是人們常用的方法之一。先將適量泥料置平板上,左手提起泥團翻卷,右手推壓,這個過程包括來回擺動和旋轉運動。要有節奏地重復進行,慢慢地形成錐形。右手掌向下用力時,左手握住泥團的其它部分;右手向前運動時,左手保持泥團平衡。在這個過程中,氣泡慢慢向尾部排出,泥料變得更柔軟、密度更均勻。
2.2 定中心
拉制任何作品,定中心都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它是通過一系列手和手指的運動,來將泥團固定在轉盤中心。定中心將決定成坯的好壞,因而這是最重要的操作。先將泥團放在轉盤上,并用水濕潤泥團和雙手,開動轆轤,右手向下推壓泥團,左手固定泥團以便右手用力均勻。同時,將泥團向轉盤中心推壓,泥團壓下后變得結實,泥團旋轉于轉盤中心。
2.3 開底
開底務必開得平整、嚴實,所以水分的控制相當重要。先濕潤雙手,再將兩手拇指貼在一起,將泥團中心壓出一個淺坑。將左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及右手的食指放在凹坑里用力壓。這時要注意底部的厚度,所以,孔不能開得太高或太低。接著右手的拇指貼在左手上,使之向下推壓、穩定,用左手的小指與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整形。保持右手的姿勢不變,將左手拇指移到孔里邊向外拉大并拉出泥環的形狀,然后用大拇指平整底部。
2.4 拔筒
左手食指和拇指捏住泥環壁,右手食指和中指控制外壁中沿和下面部位,雙手用力向上提起,要注意力度。雙手的搭法,作為整體同時拉起,可防止因作品的晃動而偏離中心。拔筒不能一次到位,要分兩到三次完成,使其一次比一次變薄。泥筒的大小和厚薄都要根據所要完成的作品而定,所以在每進行下一步操作時都要有所準備。
2.5 成形
當以上步驟都完成后,接下來即開始成形。用左手中指和拇指捏著旋轉中的筒壁,右手護住左手慢慢移動,寬時外移,緊時內收,高時上提,低時下壓,在移動過程中要注意手指的濕度和力度。這樣,一件稱心如意的坯體就完成了。
2.6 修坯
并非所有的手拉制品都需要修坯,但修坯是前面工序的延續。在這道工序中,多余的粘土或坯料被修去,使器壁的厚度更均勻,造型更完美。制品最好是處于半干是修坯,修坯后便是制品的干燥和燒成。
3 結語
我們觀看熟練的陶工工作時,拉坯看上去很簡單,其實并非這樣。初學者不要被開始遇到的困難所嚇倒,只要努力,任何人都能學會這門手藝。它沒有特別的要求,只要按程序一步步練習。最基本的要點是學會將手和手指正確地放在粘土或其它陶瓷坯料上。還有一點更重要,拉坯技藝要有寧靜的心態和十足的耐心,這樣你不但能體驗學習新技藝的樂趣,而且也會得到個性的發揮、藝術的享受。
手拉制作是歷代藝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民間工藝的瑰寶。希望我們這些熱愛手拉坯工藝的人都能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看法,交流經驗,共同進步,讓這門有幾千年歷史的手拉制作工藝得以傳承、得以發展,為創造出更多、更美、更新的手拉制品而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