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湯紅艷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全球化文化浪潮的風靡,使得設計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如何在眾多作品中找到自身的特色,發揮優勢,是當今設計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民間陶瓷作為民眾使用最廣的陶瓷器具,在歷史時期中是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器物。本文以湖南長沙窯為例,探討民間陶瓷長沙窯的地域特色和藝術個性,為現代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民間陶瓷;長沙窯;現代設計
1 引言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全球化文化浪潮的風靡,全球化影響下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在逐漸衰弱和消失。產品設計出現雷同的現象,地域特色日漸模糊。如何在眾多作品中找到自身的特色,是當今設計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民間陶瓷在地域特色、自然情趣、人文關懷為當今設計提供了思考的空間。
民間陶瓷是民眾使用最廣的陶瓷器具,在歷史時期里是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器物。長沙窯是唐代著名的陶瓷產區,其陶瓷物品以生活器具為主,其器具的造型和裝飾呈現出濃厚的民間風韻,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長沙窯陶瓷器具的質樸生動之美,是湘楚大地的淳樸民風、生機蓬勃的風土人情的一個重要反映。產品遠銷海外和國內各大地區與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藝術個性分不開,也是當時其他產區無法比擬的。
2 重視地域文化,發揮地域個性特色
地域文化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它體現著一個地域的文化生命力,代表著一個地域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是該地域的內在品質的反映。每一個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養育它的土壤,若缺少了對地域文化特色的詮釋,將失去我們理解事物內在的核心價值。
2.1 利用陶瓷原料的地域特點
由于長沙窯地處湖南,當地瓷土質地含鐵量高,泥質含有細小顆粒且粗糙而不細膩,這直接導致燒制的本地瓷器在外觀及質感上的釉色普遍泛黃、不光亮且有細小顆粒,產品遠遠遜色于“類玉”的越州窯青瓷。如何在市場競爭力相對弱勢的環境中生存,不甘人后的湖湘匠人敢于創新,在本地瓷土自然現狀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另辟蹊徑尋找出路,發展出具有湖湘地域特色的陶瓷藝術。
為了改變這種粗糙效果,湖湘匠人在胎體上抹了一層化妝土,使瓷胎的細密度提高,釉色更顯光潤明快。然后再把各種色釉隨意點綴在底釉上,經過爐火高溫燒制使釉與釉相互滲透而形成各種抽象化圖飾,從而達到一種自然的藝術效果,成為長沙窯釉下彩瓷的獨到之處。
2.2 創制本土特色的陶瓷裝飾手法
陶瓷裝飾藝術發展到唐代多以刻劃花、堆貼花、印花為主,長沙窯陶瓷根據本地瓷土具有一定吸水性的特色,創造性地開創了陶瓷裝飾的釉下彩繪這種裝飾風格,打破了唐代以前青色釉瓷一統南方陶瓷制品的局面,這在中國陶瓷裝飾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釉下彩繪是湖湘匠人借用中國畫的毛筆作為彩繪工具,用激情、奔放、自然的筆調,在本土瓷胎上進行率意放寫、恣肆奔放的表現,將中國畫的構圖、色彩、線條、用筆等形式美處理與意境表達上與陶瓷相結合,經過高溫燒制后呈現出近似水墨韻味的視覺效果,在陶瓷器物上的表現獨特藝術的韻味。這種彩繪裝飾的獨創為陶瓷裝飾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3 尊重自然,取材自然
中國傳統情感造物觀念以自給自足的自然農業經濟為基礎,人與自然的聯系非常緊密,傳統情感造物觀念關注自然,注重與自然界保持融洽和親近。親近自然的文化情感,對中國傳統造物念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傳統造物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就是自然在人的意識中的反映。
湖南地域的自然環境對當地人的思想感情和創作意識,對長沙窯獨特的陶瓷文化的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湖南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形復雜多變,但植被茂密,飛禽品種繁多。荷花、白鷺、雀鳥、水鴨、蘆葦、野草,與周身的山脈、云彩、樹木共同造就了優美、自然、清新的秀美風光。壯美秀麗的景色,誘發了長沙窯匠人崇尚自然的情趣。美好的自然景物自然成了唐代長沙窯花鳥畫紋飾的創作源泉。長沙窯畫工們每天耳濡目染的在各種花草、水鳥的等自然環境中生活,從而引來了無限的靈感。
豐富的自然景象,培養了湖湘人熱愛花草、喜愛自然的審美沁香。它真實反映了湘江水邊的鳥禽動物自然生活。由于陶瓷畫工們熟悉的生活和心中感到興趣的部分,所以每個畫面都充滿了朝氣蓬勃的感覺。湘江邊的荷花、小草、野草、以及天上的云彩等等,皆傾注了畫工熱愛生活的熱情。其中尤以花鳥,在陶瓷彩繪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之分,其中最多的表現題材是花鳥畫。
長沙窯釉下紋飾展現出來的勃勃生機,所體現出的文化意境都與這片土地密不可分。長沙窯釉下彩繪題材,大都是湘江兩岸極平常的景物,窯工通過細心的觀察,將這些自然景觀創造性地畫上器具,這些紋飾既是湘江兩岸自然風情的寫照,也是窯工那種生存智能與意趣的遺存,是窯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4 人性化設計,重視情感交流
眾所周知,唐代是中國詩歌藝術最繁榮最發達的時代,參與創作的主體遍及社會各界,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無一不歌詩作詩。這樣發達的詩歌藝術及詩歌的普及程度,也影響到了陶瓷創作。長沙窯工將詩歌、文字警句作為陶瓷裝飾是陶瓷藝術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從現有民間的長沙窯瓷器上書寫的詩文考古數據來看,迄今發現瓷上書法詩歌就有上百件之多。在題詩瓷器中,有為數不多的幾首在《全唐詩》中能找到相同的詩句,其余的均出自民間窯工的書寫創作,許多都為淺顯的口語詩和俗語,是流行在市井里巷的歌謠與民歌。這些詩通俗易懂,明白如話,意境清新,深受老百姓喜愛。
從陶瓷裝飾的內容上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詩中有不少征戰詩、經商詩、待客詩、送行詩、求仙詩等,多數是平民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甚至就連瓷器產品的價格也寫在其上,道出了下層平民的心聲。唐代長沙窯匠人將時代盛行的詩歌用于陶瓷裝飾中,充分滿足當時廣大老百姓的精神情感的需要。長沙窯瓷器上這種通俗詩詞的出現,正是這一市民階層在文化上要求的反映,也是制瓷藝人主動滿足銷售地市井百姓文化需求的表現。
5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設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陶瓷器物以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是時代的趨勢。唐代的長沙窯是民間陶瓷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其開拓精神對我們今天的設計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