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榮芬
摘 要:紫砂《玉乳》壺是一把經典傳統的紫砂作品,是清代藝人初創并流行的形制之一。壺身圓渾,穩重端莊,氣勢開闊,壺嘴壺把勻稱協調,嘴舒展流暢,把得心應手,壺鈕與壺身上下呼應,猶如人體最美的一部分,取“玉乳”名,名副其實。
關鍵詞:玉乳壺;傳統;去粗取精
1 前言
紫砂壺是宜興的最富有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它始于宋,興于明,盛于清,以其細膩精湛的工藝、豐富多姿的造型、五光七彩的材質,廣為古今中外品茗人士的喜愛和青睞,并成為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2 《玉乳》壺的造型藝術與意境
紫砂《玉乳》壺是一把經典傳統的紫砂作品,是清代藝人初創并流行的形制之一。壺身圓渾,穩重端莊,氣勢開闊,壺嘴壺把勻稱協調,嘴舒展流暢,把得心應手,壺鈕與壺身上下呼應,猶如人體最美的一部分,取“玉乳”名,名副其實。制作這把壺,得到了師、友的悉心指導。他們教筆者仔細地琢磨傳統壺的泥料、工藝,分析其特點,從打片到拍身筒,從上底到封口,從搓嘴把到捏壺鈕,使筆者對“玉乳”壺的認識越來越精,越來越深。一遍遍模仿,一遍遍實踐,使筆者做成了十余把不同泥料、不同容量的《玉乳》壺。
筆者仿制的《玉乳》壺是清代出名的曼生十八式流傳形制之一,看似簡單,但在傳統壺的形制上卻是經典之作。《玉乳》壺是名手楊彭年所制,壺身飽滿玉潤,嘴把結構緊湊,整體比例協調,簡單而明了,實用而大方。筆者在仿制的過程中,先是在原體的基礎上一絲不茍地進行,原體哪里多少尺寸,我就仿多少尺寸,一次又一次,亦做了一把又一把。似乎逼真了,卻總覺得不滿足。我筆者想了很久,后來終于明白了,原來歷史的東西也有局限性,它符合了當時清朝人品茗飲茶的習性,但同現代人們的品茗習慣還有點距離。比如,當時人們比較喜歡粗獷、泥質顆粒很大,現代人卻比較細膩,喜愛光滑的壺,品茗時好把玩。又如,當時人們比較講究視覺效果,又大又穩重;現代人講究把玩,需要輕飄一些。筆者在這方面動了些腦筋,作了些改動。泥片打薄了,材質細膩了,嘴把與壺身的結合處理更圓順了,使之成為既不脫離傳統,又符合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的《玉乳》壺。壺做成以后,行內人看了都說好,市場亦很接受。很多人都訂壺定壺,忙得一有時間就得趕制。可見,做傳統壺不等于墨守成規,不應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在得傳統之形神時融入時尚,化古入新,才能創制出融合時代風尚的新的《玉乳》壺。
同樣,《玉乳》壺在傳統壺中十分平常,形制比較矮小瘦俏,看起來矮、扁、平坦,用起來拿捏不便。筆者在仿制實踐中保留了傳統壺好的一面,但也改動了很多。首先,壺身高一點,渾一點,圓一點,壯一點,圓渾(下轉第59頁)當中挺一點。然后筆者根據壺身筒的比例,先后將壺嘴變粗變渾,把鈕變大變挺,拿把相應變大變圓,并將壺嘴壺把壺鈕結合身筒順勢柔合,搭配下來,手感穩重了,泡茶方便了,壺身協調了,整體圓純了。再選擇較為搭配適應的泥料使《玉乳》壺不脫離前人的創作思維,又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眼光、把玩習慣。
3 結論
通過紫砂《玉乳》壺的創作實踐,通過一次次的分析、一次次修改,筆者找到了創作紫砂壺的生活意趣,體味到了前人創作紫砂壺的甘甜苦辣。筆者進一步認識到,在仿制傳統壺的過程中,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盡量選擇經典的優秀之體仿制。這樣,學到的知識也多,掌握的技法也多,所需要的本領也多,如果能悟深悟透,最終,精華繼承了,傳統發揚了,不足改正了,就能將傳統壺的創制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當仿制一把較為成功的傳統壺時,心境亦提高了不少,反復回味,覺得其妙無窮。這也許是傳統壺的奧妙之處,這也許是創作實踐中最大的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