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陽
近日,一起發生在異國他鄉的空難將近年來頗為火爆的海外游學呈現在公眾面前,失事飛機上,有141名中國公民,其中,中國師生70人,屬于3所國內中學的3個海外游學夏令營。而3名如花般燦爛的小生命的離去,更是令當事者的親人悲痛欲絕、旁觀者唏噓不已。那么,這種號稱為“微留學”的游學方式,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合理性”呢?
“微時代”促生“微留學”
所謂的海外游學,也叫微留學,顧名思義就是指時間比較短的游學過程。最初開拓游學市場的都是旅游公司,以“看名校”為噱頭帶學生旅游。之后隨著留學中介、教育機構陸續進入市場,這些機構因為自己的海外學校資源優勢而逐漸成為留學市場的主角。
游學時間一般歷時15-20天,進入海外名校參觀學習,并入住學校學生宿舍或是寄宿當地家庭。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有能力并愿意為孩子的教育作出投資,“微留學”順理成章地成為孩子長期培養計劃中的一項,游學也傾向于更高端和個性化的線路選擇。
高端線路,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孩子能真正進入海外頂級名校學習和生活。現在的家長非常關注游學期間能否帶給孩子一個深度的體驗,而非像過去那樣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看學校。個性化線路就是學生除了在海外游學期間的學習之外,希望獨自安排課余時間的活動,或是按照自身的條件安排線路活動,并且不跟隨團隊一起活動,希望自己在海外能有一個真正的準留學體驗。
游學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近年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據外媒報道,2012年中國赴南加州游學約15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50%。因中國游學人數激增,每年暑期,加拿大等比較熱門的國家發放簽證的時間都在成倍延長。游學已經成為一些旅行社的主打項目,每年僅加拿大接待的游學團已超過10萬人。據估算,僅中國赴美加游學的市場規模就能達到人民幣上百億元。
為留學打基礎
通過近些年的發展,游學的受眾人群已經從最早的大學交換生,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而對于低齡孩子出國,社會輿論上一直存在爭議,不少家長本身也比較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能盡早受到國外的優質教育熏陶,另一方面也生怕孩子無法適應國外的環境,達不到留學的預期目標。從這一點來說,“微留學”其實就是留學的“試金石”。經歷了游學的過程,孩子們可以更準確地判斷自己適不適合留學,以及留學選擇什么學校等問題,最大限度規避留學的風險。
旅行社為最大的受益者
對于旅行社來說,游學的利潤很可觀。游學學生團基本報價是一個人3萬元人民幣,行程一般是15-20天,每個團20人左右,兩三個老師帶隊。游學期間,大多數團只安排一兩天時間在當地聯系一所大學或中學交流,其他時間以旅游為主。美國和加拿大的很多景點都屬于免費參觀,沒有任何費用。在加拿大包一輛大巴的費用約為500美元/天,15天費用加上司機小費也不到8000美元,折合下來,人均不到400美元(約人民幣2500元)。而住宿一般都是不到100美元的經濟型酒店。一個團下來,實際每人的食宿和交通花銷平均在人民幣1萬元左右,再加上學生每個人身上都會帶著零用錢在當地購物,旅行社和組織方能賺到三分之二的利潤。
目前國內旅行社和教育機構針對外國游學、歐美的語言培訓學校、國際夏令營的項目操作已經非常成熟,產品都是設計好的套餐。一些發達國家為了迎合需求,適當放寬了簽證政策,助推了國內學生境外游學熱潮,如英國增加了“學生訪問簽證”的新種類,部分國家對于有過出境經歷、記錄良好的學生可以免面簽,游學簽證的辦理時間也大大縮短。
目前,提供“游學”服務的主要有兩類機構,一類是旅行社,另一類是教育培訓機構和咨詢服務公司,他們都把“海外游學”的條目放在了網站上醒目的位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旅行社從業者向筆者透露,這種以游學和培訓為賣點的旅行團利潤都非常高。比起機票+酒店的那一類產品,游學或者培訓里的項目價格都很不透明,可操作的空間都很大。
盡管如此,游學仍吸引很多孩子家長。他們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把孩子扔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讓他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學會同齡孩子交流。家長普遍認為,“游學能起到與家庭旅行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