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8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至此,業界呼吁多日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終于迎來新的曙光。
雖然國務院常務會議沒有給出此次擴大試點的具體規模。但據業內人士透露,此輪試點額度將擴大至2000億元左右,試點資產范圍亦可能擴大,但風險較大的資產不納入試點范圍。而隨著信貸資產證券化常態化發展將要提速,預計產品額度有望擴大,參與主體的門檻也將大大降低,券商、保險公司、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均有望分一杯羹。
據接近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各家銀行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態度較為平靜,分析指出,由于資產證券化在我國依然處于發展的初期,所以此次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充分體現了嚴格控制風險,審慎、穩步推進的一貫思路。而對照之前相關政策法規出臺時間與當時實際情況也不難看出,中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一直以試點方式小心謹慎地尋找發展路徑,但回顧起來,政策的針對性卻又遠遠落后于銀行發展的需求。
信貸資產證券化暴露制度短板
“此時出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緩解銀行資產負債之間流動性失衡的局面,以此讓銀行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資深金融從業者趙某如是理解此時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
但想法與現實情況的差距也顯而易見。盡管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在2013年上半年業績說明會上對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表了力挺做更多資產證券化相關業務和產品的意見,但是他還指出了目前國內有關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缺陷,如“法律法規、會計條例還不完善,希望能夠加快出臺相關配套法規,保證資產證券化常態化發展”。
交行董事長牛錫明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主要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其一就是監管整合。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推廣涉及若干個監管部門,各監管部門在政策上、制度上需要進行整合。
有金融業資產管理部高管告訴記者,這是在當下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買賣雙方艱難逾越的鴻溝。“由于目前工商總局只是對銀行、信托公司之間的資產產權交易辦理過戶手續。為此,其他金融機構如果要參與交易只是債務而非產權交易。為避免債務違約造成損失,我們就必須做大量的信用風險評估、盡職調查甚至是增加擔保來降低風險。這樣無形中大幅增加交易的成本和難度。”他說。
對此,趙某表示,現在只有在政策上、制度上進行整合才能打破買賣雙方不平等的交易關系。“不管是銀行與銀行、銀行與券商的資產交易,后者都只是一個‘過手、一個中間商,而不是風險承接者,隨后他們要將產品再賣給普通投資者。如果僅僅是從盤活銀行資產的角度出發,將資產的風險轉嫁給購買資產證券化的機構的話,沒有金融機構愿意購買。”他解釋道。
趙某告訴記者,之所以他們暫不考慮資產證券化產品交易的原因就是在交易價格上很難達到一致。“銀行在定價權上是強勢地位,讓我們根本沒有商討價格的余地來開展此項業務。最后為了繼續存活下去,在銀行需要將大量資產轉移出表內的需求下,券商只能甘愿做通道。”他說。
2012年5月央行、銀監會、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重啟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額度500億。
趙某認為,由于交易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的定價不合理,使得券商、保險之類的機構投資者不愿意購買,使得信貸資產證券化規模一直停滯不前。
而自2005年以來隨著時間推移,銀行理財、信托再到現在的券商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規模卻不斷創新高。“雖然監管機構開始著手管理這里面的風險,但不能就此反過來再次要求其他金融機構來配合銀行發展資產證券化。”一位業內人士說。
多位金融行業從業者認為,此次政策著重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金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資產證券化運行中的制度缺陷以及銀行自己的打算下,信貸資產證券化道路依然坎坷。
資產證券化常態化發展下的各銀行“小九九”
多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信貸資產證券化擴容并趨于常態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盤活資金存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有利于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提高信貸資產的運營能力。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有助于推動其轉變過度依賴規模擴張的經營模式,通過證券化盤活存量信貸,騰挪出更多的信貸規模,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傾斜,特別是用于小微企業、“三農”、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對于投資者來說,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擴容,將進一步豐富市場投資產品,拓寬財富保值增值的渠道。
在近期多家上市銀行披露的中報中提及了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進程。建行稱,已將“建元”2013年第一期公司類貸款證券化項目申報材料正式上報監管部門。北京銀行稱,資產證券化業務已完成籌備工作,并上報監管部門審核。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表示,未來中國銀行將做更多的資產證券化相關業務和產品。李禮輝稱,“中國銀行在這方面有經驗,從去年重新啟動以來,我們首批做了30多億元的產品,并且我們借助在海外分支機構的優勢,做了相關的外幣產品。”據了解,中行紐約分行打入美國主流市場的一大特色業務是資產證券化。作為首個在美國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中資銀行,具有較大的示范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到,在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過程中,央行將會同有關金融監管部門,在尊重發行人自主選擇發行窗口的基礎上,引大盤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跨市場發行。
據記者了解,對于優質資產的交易,個別銀行卻都有著自己的打算。有國有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關人士表示,從自身收益的角度來說,我們很難將鐵路基建、電力和道路交通等優質資產做成資產證券化賣出,即便這類資產在我們貸款中占比很大。“考慮到風險資本占有、潛在不良的變化以及綜合人工運營成本,我們要賣出一筆道路交通的貸款,可能需要一百筆中小客戶貸款才能補足之前的收益。前者的綜合性價比遠高于后者。”他說。
而對客戶基礎比較薄弱的股份制銀行來說卻另有苦衷。一家大型股份制銀行分行的部門經理表示,他們現在想出售一個政府市政BT項目的收益權。“這個項目是為了與當地政府保持良好關系而做的5年期項目。現在從回收流動性的角度來賣出這個項目。但是我們只賣項目的收益權不賣貸款項目債權。”因為他們擔心政府知道后影響其分行在當地的經營。
之前的趙某看來,銀行理財產品可以提供客觀的收益率來吸引普通客戶購買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標的資產就是高風險、高收益的貸款。“這類資產中肯定存在平臺貸款之類的貸款。”
如今,在銀監會著手規范銀行理財產品使得銀行不能肆意賣出非標準化資產后,有金融產品設計者表示對銀行提高房屋貸款利率提出警覺。在他看來,房屋貸款期限長、占有大量的銀行資本和人力資源,這是美國銀行業想辦法賣出個人住房貸款的原因。而目前中國銀行業同樣也存在這樣的需求。“由于目前大多數銀行貸款均有利率折扣,如果銀行想賣出房屋貸款,就必須讓貸款利率與市場利率相吻合。由此銀行提高房屋貸款利率將是大勢所趨。”
信托和券商“搶灘”新業務競爭愈加激烈
業內人士介紹,過去幾年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行方主要是信托公司,如今隨著券商的加入,信托和券商面臨直接競爭。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資產證券化進一步“擴容+擴圍”試點的推進,未來將有更多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包括券商、保險公司、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據了解,券商與信托在資產證券化業務上都將投入更多。
多位券商分析師指出,券商在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中可獲得多項收入,券商不僅作為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承銷方和專項項目管理人分別收取承銷費和管理費,而且還作為項目的參與者,可以憑借對項目的深入了解,通過自有資金參與投資次級部分、提供流動性等方式賺取投資收益和利益收入等。
首先券商資產部門或者資管子公司可以通過設計專項理財計劃(資產證券化業務),作為新的受托機構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并獲得穩定的管理費收入。其次,券商作為有銷售渠道和承銷經驗的投資銀行,可以在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發行過程中承擔起承銷商和分銷商的角色,從而獲得承銷費收入,形成穩定的新的利潤增長點。再次,對券商買方業務有益。中國證監會歷年創新實踐擴大了券商自營業務和100萬元起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范圍,允許投資證券期貨交易所交易的投資品種、銀行間市場交易的投資品種以及金融監管部門批準或備案發行的金融產品。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將成為券商新的投資標的。相比于股票和其他衍生品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收益更高更穩定。
除此之外,信托、基金子公司等也將分得一杯羹。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提出,將信貸資產納入券商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范圍。保監會近日出臺的《關于保險業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保險資金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金融資產,優化金融配置。上海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設立的“東證資管——阿里巴巴1號至10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近日獲證監會核準,受到市場追捧。
這之后,不少券商業已將信貸資產證券化視為創新業務的重要一項,并已經開始搭建系統。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信貸資產證券化主要還是看銀行選誰合作,而信托和券商各有優勢。
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信托公司在信貸資產證券化中的主要職能包括從發行金融機構處接受待證券化的信貸資產,組建隔離資產池,與信用增級機構、信用評級機構、證券承銷商、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簽訂相關合同。此外,信托公司還要完成證券化信貸資產的盡職調查、證券分層、評級、會計、稅收等相關工作,同時負責對外持續披露證券化信貸資產的信息。因此,信托公司除了經驗上更為成熟外,相關的業務流程也比較完整。
而券商的產品設計更為靈活,比如可將80%的基礎資產作為受益權資產,余下20%可以運用杠桿來對沖風險,相對而言信托的結構則比較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