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梅
最近與“氣功大師”王林有關的新聞甚囂塵上,與之有過交往的一些企業家和明星也被媒體挖出來或嘲諷或痛斥,一時間這些知名人士被輿論貼上了“信仰缺失”的標簽。他們是真的“不信科學信鬼神”嗎?事情恐怕沒那么簡單。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特別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大量無法用現有理論解釋和科學方法證實的空間和現象,即使到了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無神論者也無法把有神論者駁倒。因此,準確地說,馬云等人對氣功大師的探訪恐怕更多的是一種對超自然能力的好奇,與信仰扯不上多少關系。
不過,這個事件的確引發了社會對企業家這個群體的精神世界的關注。人們發現,頭頂光環的企業家們其實過得很糾結。近年來因抑郁而自殺的企業家不在少數,搜狐總裁張朝陽坦言自己活得很痛苦,不得不離開公司一段時間找回生活的意義,就連以敢言著稱的任志強,也常常通過微博轉發一些人生哲語來尋找內心的平靜。時下,國內各大商學院的EMBA課程中總少不了一些國學、養生和哲學講座,這些講座的上座率要遠遠高于專業課。此外,還有很多閉關禪修活動,受歡迎程度極高,可以讓那些惜時如金,忙到沒時間陪家人的企業家放下生意,過一段吃齋念佛、與世隔絕的日子。這些現象其實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家這個群體的焦慮和不安。
相對普通人而言,企業家群體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一方面來自市場競爭和企業管理;另一方面,在中國這樣一個半市場化的商業環境中,壓力還可能來自政府,企業家們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與政府溝通、斡旋,規避政治風險。但是,外部壓力并不能很好解釋企業家群體的精神困境——諸如馬云和張朝陽等人,都屬于事業極其成功的典范,早已經過了需要在市場與對手肉搏的時期,他們的壓力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心。他們在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精神上卻沒有得到同步發展。物質和精神的巨大落差,以及社會賦予的過高期望,都會使企業家陷入不可自拔的心靈困境。
精神上的開解需要悟,而悟的過程,是一個靈魂的探索和成長過程,需要空閑時間,而這對企業家來說恰恰是最奢侈的。對中國的企業家而言,這個悟的過程可能更為漫長。經歷十年浩劫和長期的思想禁錮,國人的道德倫理觀念發生嚴重斷裂,越來越多的人把財富、權力和地位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在一個轉型時代,主流價值觀往往受到創富群體的極大影響,而這個群體的價值觀又是混亂不明、順序顛倒的。中國傳統倫理強調“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現代社會倫理又發展到人與社會和自然這兩個層面,商業倫理中這兩個層面表現為企業社會責任,但對于人與自我以及人與宇宙關系的探討和認知,卻被長期壓抑或回避。
有些事情是繞不過去的:不能認識處理人與自我的關系,會讓人在功成名就之時患上抑郁癥;沒有明晰的宇宙觀,即使安頓好了家國天下以及身邊的一切,也無法掙脫內心無邊無際的空洞感。事業做得越大,錢掙得越多,越感到空虛和恐懼。這不是看一兩次心理醫生或氣功大師能解決的。
企業家群體要成為這個社會的領導者,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恐怕還要等到他們建立起“天人合一”的精神架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