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最近,楊德昌遺作《追風》的九分鐘樣片視頻在微博上被廣泛傳播,再度激發了人們對這部未完成巨作的關注和想象,也引發了一眾影迷對楊德昌導演的懷念和討論。
明月照耀、山水隱約的北宋街巷,最是小兒女情態的甜蜜拌嘴、市井烹狗潑皮的無理糾纏以及武林高手的暗中相助……這一切借助工筆水墨與歐洲傳統繪畫里的光影變化相融合的美術風格,在一個長鏡頭里如長卷般緩緩展開,清明上河圖中的風情、古中國的意境、追風少年的情愫和草莽江湖的氣息隨之撲面而來。這完成度并不算高(聲效、幀數)的九分鐘有如望梅止渴,無法讓人過癮,卻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信息量和想象空間?;诖?,有影評人盛贊“其影像的美學形式(構圖)與中式長卷的散點透視,相得益彰?!薄皩嵲谑求@艷無比,這是電影和動畫兩種藝術思維的完美結合。”很顯然,對楊德昌而言,這絕非溢美之詞,我同樣堅信,《追風》如果能完成,唯有更高的贊譽才能與之匹配??上谷艘咽牛K成絕響。
2000年憑借《一一》斬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以后,楊德昌的創作空間更為開闊,此時的他卻放下手頭的眾多計劃,選擇了“武俠動畫”這一題材?!蹲凤L》的背景設置依然是楊德昌的拿手好戲:繁華都市,只是時間提到了一千年前,空間也從臺北轉移到開封。由“動畫可以把影像劇情推展到無限可能”的創作理念可以想見,急于掙脫電影形式束縛的楊德昌野心有多大。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式的少年成長主題與《一一》式的社會關系架構更是集其大成,似乎只有通過動畫的方式才能尋求突破??梢韵胍?,細膩至人心纖毫,深刻如庖丁解牛的楊德昌將會給武俠動畫電影注入怎樣的個性和新意。
當然,這個計劃的前景有多可觀,其難度也就有多大。除了制作技術有很大的瓶頸須突破外,資金更是問題。制作動畫“用錢如流水”,耗掉兩億多臺幣,竟只完成十多分鐘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股東不愿再增資,且懷疑公司賬目有問題。在一直尋覓不到新資金的情況下,《追風》不得不被迫喊停,臺灣工作室關閉,員工遣散。而結腸癌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2007年楊德昌的病故使“追風”一語成讖,北宋的追風少年果真隨風而逝,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依然在病榻上畫分鏡頭,這加重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意味,也把更多的遺憾留給世人。
電影是門遺憾的藝術,而人生中有些遺憾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從小就醉心于漫畫的楊德昌選擇《追風》這個項目,可謂順理成章,這也是其銳意求新,渴望突破的創作意志的一以貫之。而我們若跟隨楊德昌的電影足跡重新走過,同樣會發現一條清晰而自洽的人生脈絡。
《指望》中對青春的緬懷,散發出單純的浪漫意味;到《海灘的一天》則對人與人關系及其價值產生疑惑;在《青梅竹馬》中這疑惑加深了,甚至有一點悲傷;《恐怖分子》描摹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直指其孤島狀態;過渡至《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對社會壓抑著冷冷的絕望;此后的《獨立時代》和《麻將》毫不掩飾,尖銳直接,爆發出憤怒的吶喊和直抒胸臆的批判;再到《一一》,終于對世界懷抱“同情之理解”,溫暖而包容,且富于智慧。此時的楊德昌已來到人跡罕至處,他還能繼續前行嗎?
回到兒時的純真,用漫畫的方式編織一個武俠的世界,而武俠作為成人童話,始終是中國人難以釋懷的一個夢——楊德昌通過《追風》解決了這個問題:前方路即來時路,重返童真,復歸單純,找回赤子之心。從這一意義上來講,無論“追風”的結果如何,僅這追尋的軌跡就足以啟示人心,它辟出一條東方式的圓滿之道,從人生境界的角度為觀者提供參照。
正可謂:追風七年成一夢,不以成敗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