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蒙
洋賄賂何以泛濫?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行政審批權帶來的尋租空間是洋賄賂滋生的最大溫床。不論本次葛蘭素史克案件,還是2004年的朗訊、2011年被曝光的IBM行賄案中,受賄人員中都能看到政府官員的名字,這恰恰是今天政府行政審批權對經濟干預的諸多弊端的一個縮影。政府行政審批權的不斷擴張,導致賄賂行為頻現并不奇怪,一是掌握資源之多,尤其是壟斷資源——如能源、交通、電信、金融等核心行業,是行政審批權獲取尋租的最大籌碼;二是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至深,又為行政審批權獲得尋租利益創造了最佳機會;三是行政審批權缺少有效監管,甚至大量相關部門扮演著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雙重角色,就更加難以遏制尋租滋長的勢頭。以醫藥行業為例,一種藥品要上市,必須與各個部門打交道,注冊涉及藥監,價格涉及發改委,進醫保涉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進地方涉及地方招標辦……一連串的無監管審批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大量藥企以身犯險。
法制不健全導致犯罪成本極低。一方面,即便被曝光,處罰也無法對涉案企業產生實質性的震懾作用,相對于歐美動輒上億美金的處罰力度,我國對同類案例的處罰力度可謂蜻蜓點水,而這與我國在反商業賄賂方面的立法不健全有極大關系;另一方面,除了立法缺位外,執法問題則更為嚴重,很不幸的是我們今天了解的大量洋賄賂案件,實際的曝光和處罰都是通過發達國家的司法、證監、行業協會等機構揭發和實施出發的,相對而言,中國執法機構在洋賄賂問題上的一再緘默助長了這種不正之風。洋賄賂對大量外資企業而言已成為一本經濟賬,既然投入有限、風險不高,而收益又十分可觀,為何不鋌而走險呢?
高度的不可替代性助長了洋賄賂的歪風邪氣。今天我們很不幸地發現,即便問題被曝光,涉事企業仍然可以安然無恙,且很快又回到正常軌道中,這很大程度上與其業務的高度不可替代性有極大地關系。在這方面,中國餐飲行業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參考樣本。作為餐飲連鎖的排頭兵,肯德基在中國的影響力不可謂不大,然而從近些年的一系列違規問題被曝光后的舉措來看,肯德基對問題的響應速度、反饋誠意、整頓力度都在不斷完善,讓人感覺到這家企業正在為適應中國市場做出極大努力,而這些都與近些年中國餐飲市場的充分競爭以及本土連鎖企業的崛起有著極大關系;相比之下不可替代性越高的行業和企業,其主動改變的意愿也就越差。
至此,破解洋賄賂之道也逐漸清晰起來,其實治理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并沒有特別之處,持續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法制建設和行業發展才能實現對市場的有效治理,這些都與構建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一脈相承,并不存在一蹴而就的靈丹妙藥。
首先是要在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大基調下,逐步實現行政審批放權,讓市場實現自動調節,減少行政審批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進而減少尋租空間。對于醫藥等必須進行特殊申批的行業,則必須對審批權進行有效監督,而監督的基礎是行政審批的透明化。這方面美國FDA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優秀樣本,一項藥品上市過程中的審批內容、流程、時間、人員的信息公開為實現有效監管提供了一個最佳工具。
其次是從國家層面,進一步推動法制建設,一方面發揮立法在商業環境改善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通過強化立法來對關鍵問題進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則需要強調執法,在執法的主動性、公平性、處罰力度等多個方面,仍然有大量的改善空間。
第三是要從產業戰略和相關政策上推動對外資的有效替代,創造有利條件,使得有潛力的中國企業快速發展起來,只有自身競爭力不斷上升,才有真正的底氣與洋賄賂叫板。
商業腐敗的背后是市場經濟要素的缺失,洋賄賂的猖獗是市場經濟建設的倒退。所以持續地推進市場經濟要素的全面建設,是整治這些商業腐敗現象的根本出路。在這條道路上,沒有捷徑可循,沒有特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