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萍
文化強國戰略為檔案工作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社會文化的發展,社會文化需求的增長,必將推動檔案觀念的嬗變,拓展檔案管理的內涵,促進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檔案部門必須積極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服務。
1、發揮檔案引領教育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強國建設的舉措包括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檔案具有文化教育作用,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著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⑴要著力增強服務的權威性。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決定了檔案信息開發成果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教育權威性。近年來,一些歷史題材的作品,為了追求某種“新”意,對史實進行了篡改,出現了許多與史實不符的影視文化作品,造成民眾對歷史的誤解,混淆是非,遺害社會,這些問題給檔案信息開發工作敲響了警鐘。檔案工作者要認真吸取這個教訓,在檔案信息開發過程中,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檔案為準繩,確保檔案信息開發成果的可信度和權威性。檔案部門可選用檔案原件,以真實的歷史事實教育人民,引導人民。
⑵要發揮檔案教育的實效性。把檔案館建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歷史檔案、先進人物檔案、地方特色文化檔案,向公眾進行國情黨情教育、改革開放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檔案教育的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廣大群眾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單純地講述歷史和一味說教,不僅收不到好的效果,有時還會引起逆反心理。找準高雅與通俗、傳統與現代的教育手段,把吸收歷史思想文化成果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弘揚時代主旋律,給廣大群眾以警策、啟示和鼓舞。
2、加大檔案傳播的力度
⑴開展檔案文化活動,傳播地方檔案文化。從今年開始,每年6月9日為“國際檔案日”,檔案館也可以推出檔案館日,讓普通市民走進檔案館,真切感受檔案文化。檔案館可以開展主題研究,引導市民進入檔案館,研究地方文化和地方歷史。檔案館可以舉辦特色展覽,吸引市民參觀檔案館,了解當地的歷史和生活的變遷。檔案館還可以開展個性化、特色化的服務滿足市民獵奇求知的需求,將檔案館建設成為文化休閑場所。
⑵打造檔案文化品牌。還原和見證歷史是檔案文化的基本特質,揭開歷史謎團、再現歷史瞬間是檔案的基本功能。檔案館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文化資源辦文化講座,擴大文化傳播的力度。在推出符合大眾文化需求的講座的同時,可以針對歷史研究人員、黨史研究人員、檔案工作人員開設高層次文化講壇。通過設講座辦講壇,借助媒體優勢擴大影響,可以加大檔案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使之成為檔案文化的品牌。
⑶利用網站擴大檔案文化傳播的力度。加強網站建設,在網站中更多的設置有關檔案文化的欄目,如在線展覽、專題文獻、史海鉤沉、老照片、珍檔薈萃等,也可以將一些音頻、視頻檔案文化放在網上,使檔案文化在網絡傳播上多樣化。
3、助推文化產業發展
檔案部門是文化資源的管理者,肩負著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資源儲備和資源開發任務,是文化資源產業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文化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檔案工作可以利用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直接創造文化產品,進行文化創造,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⑴為文化旅游產業服務。檔案館可以為適應公眾文化消費需求變化,打造文化休閑品牌,探索在檔案館設文化休閑廳、辦特色展覽、設教育基地、制作檔案禮品,使檔案館成為文化旅游的景點,直接為文化旅游服務。檔案館可以利用館藏文化資源,為當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服務。
⑵為文化產品創造服務。檔案館要結合社會熱點,與相關文化事業部門、主流媒體、大眾傳媒、公共媒體合作,利用檔案資源,共同開發文化產品,為文化產業發展服務。可依托檔案資源開發,出版檔案史料等文化產品。
4、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檔案館的“科學文化機構”性質早已寫入專業教材,如果全國龐大的檔案館體系不能或尚未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檔案館的文化建設就是子虛烏有,檔案工作服務文化建設也就沒有了著力點。
⑴檔案館要突出公共性。公共性是檔案館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在西方國家檔案館都被定性為公共檔案館,檔案館保存公眾記憶,向社會開放,為公眾服務是法理規定的。而我國的檔案館封閉在政府大院,普通民眾難以自由出入,利用檔案限制很多,檔案館成為神秘部門,失去了公共特色。文化大發展目的是為了惠及廣大的人民,必須讓檔案館成為公共文化場所,向市民開放。
⑵檔案館要突出服務性。服務性是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利用服務是檔案館連接外部世界的橋梁,也是檔案館的終極目標。如果檔案館過多強調保管和保密,讓寶貴的文化資源“沉睡”庫房,檔案資源的價值難以顯現,檔案工作在服務文化發展中就會無所作為。
⑶檔案館要突出文化性。完善文化形象,發揮文化功能,把檔案館定位于“公共檔案館”,以公共文化形象成為城市名片,在基礎設施及功能上要富有文化情調。從帶有濃厚機關部門色彩的封閉型檔案館向城市公共檔案館轉向,把全體公民看作自己的服務對象,開放檔案資源,保障公民的文化權益,更好的發揮文化教育功能,要廣泛開展文化宣傳活動,宣傳檔案館的“文化形象”,提升檔案館的文化品位。
5、提升檔案工作服務文化強國的軟實力
⑴加強文化資源建設。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綜合性檔案館所保管的大多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公務文件,而對那些文化性較強而政治性較弱的檔案,往往沒有納入接收范圍。首先要將文化性檔案納入接收范圍。各級各類檔案館可以根據社會對檔案文化的需求,調整檔案的接收范圍,通過立法或制定法規性文件,將接收范圍擴大到文化性檔案,更加注重將社會需求迫切的富含文化元素的檔案接收進館,以豐富文化資源。其次,構建反映地方特色的檔案資源。要加強對本地方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老字號、名人、族譜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具有社會文化利用價值檔案的征集力度,大力調查征集保存在社會上乃至個人手中的文化檔案。要主動介入文化活動,收集地方文化活動檔案。第三,加強對地方文化資源積累的監督、指導,對社會名流、藝術家、民間藝人等個人保存的檔案文獻,要指導他們建立檔案,采取代管、捐贈等辦法將他們保管的檔案征集進館。
⑵促進檔案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加強檔案信息資源建設。
科技與檔案文化的融合,不僅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提高人類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水平,也有助于科技創新主導文化產業的發展及演化。檔案文化與科技融合要以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中心,充分認識互為基礎的新技術使得檔案文化向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為手段,將中華民族多年來積淀的各種類型的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加工處理與整合,建成互聯網上的中華文化信息中心,實現資源的互通共享,利用網絡技術服務民眾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大學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