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業



在中國綠色金融之路上,興業銀行一度給世人一個孤獨拓荒者的背影。2006年,興業銀行聯合國際金融公司推出國內首個環境金融產品——能效融資,首開中國綠色金融之先河。2008年宣布采納赤道原則,建立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打造全方位綠色銀行。經過七年多的發展,綠色金融已成為興業銀行差異化經營最具特色的一個業務領域,諸多理念、制度、產品已與國際先進同業同步。
為了探尋興業銀行綠色金融事業的成長邏輯,記者采訪了興業銀行董事、董事會秘書唐斌先生。
源于治理理念的升華
記者:當前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更加凸顯出興業銀行定位綠色金融的前瞻性和正確性。請問興業銀行是先有“綠色金融”藍圖規劃,還是逐步摸索?這是怎樣的一個歷程?
唐斌:興業銀行的綠色金融故事植根于可持續發展公司治理理念的形成。
2005年,當我們獲悉國際金融公司正在尋找合作伙伴在中國開展能效融資業務,就主動與其展開接觸與合作,創設損失分擔機制,通過商業銀行信貸杠桿,更有效地服務于能效企業和項目。
隨著能效融資項目的深入發展和綠色金融發展思路的逐漸清晰,我們進一步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將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作為銀行的核心理念與價值導向,把綠色金融上升為戰略性重點業務,不斷延伸綠色金融業務領域。經過七年的發展,我們的綠色金融業務已經遠遠超出當初與IFC的能效融資合作范疇,形成了“綠金融?全攻略”環境金融綜合服務方案,覆蓋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三大領域,從節能減排項目貸款到排放權金融、排污權金融,再到水資源保護金融,形成了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從簽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機構關于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聲明》到國內首家采納赤道原則,構建起了一套完善的環境社會風險管理體系, 綠色金融成為我行差異化經營特色和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品牌。
赤道原則的落地生根路
記者: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赤道銀行,在落實赤道原則要求的過程中,有無來自銀行內部有關部門以及客戶的不理解甚至反對?如何使他們接受這一原則?
唐斌:在興業銀行采納赤道原則之初,“赤道原則”尚屬于舶來品,不僅廣大客戶感到陌生,就是業內人士也知之甚少,對于赤道原則的誤解和疑慮也客觀存在,當時就有人誤以為赤道原則是環評,擔心采納赤道原則會提高項目的融資成本、提高融資門檻,降低銀行的競爭力,影響業務的發展。因而,對赤道原則的不理解、反對甚至抵觸的情況確實存在。
這種疑慮源于對赤道原則的不了解,因此我們注重加強與行內外的溝通對話,普及理念,統一認識。強調采納赤道原則并非限制業務發展,而是提升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實現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并通過組織各類培訓和交流活動加強理念的宣貫。在對客戶方面,我們召集大型客戶展開專題研討,介紹赤道原則在管理環境和社會風險方面的作用,推廣國內外跨國企業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
對此,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信貸流程的更新上,根據客戶對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的不同偏好,設計了不同的環境與社會風險審查路徑;在外部專家的選擇上,挑選那些具備資質又有豐富經驗豐富的機構;建立項目評審電子辦公系統,提高評審效率;及時編寫項目案例,總結執行經驗。這樣也使赤道原則更有親和度,易于客戶接受和行內的推廣。
記者:從推出能效融資項目迄今,七年多來,興業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形成了哪些先行優勢?
唐斌:一是經營思路突破。綠色金融服務的對象多為中小、小微企業,規模小、輕資產特征明顯,缺乏足值的抵質押品,不易取得傳統信貸融資的支持。我們基于對這個行業的了解,借鑒投資銀行的思路,從市場實際出發、貼近企業商業模式,風險控制上采用了“告別磚頭、就地取材”(即不強調房產、土地抵押擔保)的原則,將項目的銷售現金流收入作為還款來源,將未來收益權作為抵押物,有效降低了企業節能減排融資門檻,使缺乏抵押擔保資源的中小、小微企業客戶獲得資金支持,得到了公平的金融服務機會。從這個角度看,綠色金融不失為一個具有興業銀行特色的普惠金融實踐。
二是實現專業化運作。從2005年成立能效融資專業團隊,到2009年成立可持續金融中心,再到2012年設立總行一級部門可持續金融部,目前已經組建了項目融資、碳金融、市場研究、技術服務、赤道原則審查五個專業團隊,致力打造集產品創設、技術支持、資產管理、營銷組織、交易服務、業務合作等六項職能于一體的資產運營平臺。分行層面,除了已設置的綠色金融專職產品經理團隊,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各家分行建立區域綠色金融專營機構。
三是實現業務規?;l展。從2007年首筆能效融資項目落地到2013年6月末,我們運用多種金融工具累計為上千家企業提供了綠色金融融資超過2000億元,平均以每年200%以上的速度增長。目前綠色金融貸款余額在我行對公信貸余額中的占比已近10%。據估算,綠色金融所支持項目可實現在我國境內每年節約標準煤233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6716萬噸,年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1521萬噸,年節水量25579萬噸。
四是綠色金融品牌影響日益擴大。得益于在綠色金融領域的不懈努力,我們兩度獲得英國《金融時報》授予的全球年度可持續銀行獎項,并多次榮獲國內主流財經媒體評選的“最佳企業公民”、“最佳綠色銀行”、“低碳先鋒企業”等多項榮譽,2012年還被四部委授予“十一五”時期“全國減排先進集體”稱號,成為全國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商業銀行。
寓義于利,更可持續前行
記者:請問興業銀行在實踐中如何“寓義于利”地履行社會責任?
唐斌:在我們看來,公司治理、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產品創新、信貸投向、同業合作等多個方面都可以植入“寓義于利”的社會責任理念,形成可持續發展商務模式創新。我們現已形成的“點、線、面”的可持續金融創新體系,正是“寓義于利”社會責任履行方式的重要表現形式。
所謂“點”,指的是興業銀行的環境金融產品及服務。經過七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逐步建立起以多樣化金融工具促進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的環境金融業務模式,環境金融業務實現了全覆蓋和專業化運作,環境金融產品形成了融資服務、排放權金融服務兩大序列產品,綠色金融品牌成為行業領先,綠色金融差異化競爭優勢初步形成。
所謂“線”,指的是興業銀行對銀行類金融同業客戶提供整體服務的“銀銀平臺”。我們通過銀銀平臺向廣大中小金融機構及其客戶延伸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并與它們結成策略聯盟。通過深化“銀銀平臺”業務發展,構建了與廣大金融同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可持續發展平臺,踐行并傳遞我們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實踐觀。
所謂“面”,指的是興業銀行采納赤道原則。采納赤道原則對本行經營理念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既在于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的搭建,也在于銀行企業文化的提升。通過公開承諾采納赤道原則,進一步推動本行轉變發展思路、創新業務模式,從戰略理念、管理體制、產品體系、風險管理等多個方面建立起一個全面長效的可持續金融發展體系。
記者: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應該使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對于企業、合作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興業銀行有何建議和呼吁?
唐斌:綠色金融不僅是理念的引入,也不僅限于某一項具體產品的創新,它既涉及到外部政策環境的逐步配套、協調和完善,也涉及到銀行發展戰略、經營理念、組織架構、制度建設以及業務流程的全面變革。
一方面,要從戰略高度出發,做好綠色金融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充分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綠色金融加快發展。進一步確立從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目標,旗幟鮮明地提出在環境承受能力之內安排發展速度,把環境保護納入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完善綠色金融政策環境,對金融機構制定差別化的監管和激勵政策。加強綠色金融政策、環保政策、財稅政策之間的配套與銜接,如降低金融機構辦理綠色金融業務的營業稅率以及相關所得稅稅率,允許綠色金融貸款撥備稅前列支,為商業銀行投放的綠色金融項目貸款進行貼息等。加快出臺綠色金融項目認證規則,對金融機構介入綠色金融項目提供指導,統一綠色融資的統計標準,鼓勵金融機構對這類融資進行單列統計,分類考核。地方政府建立綠色發展基金或擔保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同為中小企業的節能減排項目提供融資支持。
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應從戰略層面認識發展綠色金融的重大意義。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從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綠色金融市場占有率、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綠色金融資產管理、綠色金融品牌建設等方面多維度制定戰略規劃,明確綠色金融發展方向;將綠色金融相關功能板塊、業務單元等都納入綠色金融組織體系,形成有效的分工配合機制;吸收借鑒赤道原則精髓,根據國家環保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行業準入政策等規定,結合本機構的綠色金融發展戰略和業務發展特點,制定、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和制度;在產品創新、盡職調查、審查審批、授信后檢查等各環節落實綠色金融要求,加強綠色金融業務各個流程和環節的管理,嚴格考核制度,推動綠色金融政策和制度的落實,增強執行力,建立綠色金融的長效機制。
敢于先行,才能一路領跑
采訪臨近結束時候,唐斌再次和記者分享了他對綠色金融先行者的認識。他認為,所謂先行者的標準主要是理念先行、標準制定、資源整合和市場開拓。
就興業銀行而言,首先是確立了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明確了方向后,才能透過自身實踐引領行業發展;其次是不局限于自身發展,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分享經驗技術,推動外部環境改變,如興業自主研發的節能減排項目環境效益測算方法已被監管機構在行業內推廣和使用;三是善于整合資源,發揮興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優勢,通過信貸、信托、租賃、保險、基金等多種金融工具服務于中小企業的多層次綠色金融需求,并靈活捆綁財政貼息、稅務等各種行政支持;四是憑借靈敏的市場嗅覺,積極開拓市場,從單一的能效融資發展為涵蓋排放權金融、排污權金融、水資源金融的環境金融綜合服務體系。
發展理念的不斷提升,讓興業敢于先行,一路領跑,在綠色金融這片藍海中闖出了一片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