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強
洋賄賂既不是什么新聞,也不是什么新名詞。但近日一則關于世界醫藥巨頭法國賽諾菲公司向中國北京、上海、杭州及廣州79家醫院、503位醫生行賄的報道還是令人憤慨。此等齷齪之事與跨國公司光鮮的名號似乎格格不入,無論從法律還是道義來看,“入鄉隨俗”的托辭顯然難以平息國人心中的怒火,但中國土壤特有的“肥沃”也是值得推敲的。
在我們的視線里,國內企業的商業賄賂已司空見慣。面對成長期的中小企業來說,賄賂抑或可以歸結為公司治理不規范、內控制度不健全,但內控機制堪稱銅墻鐵壁的洋巨頭接二連三地以身試法,可見賄賂與公司管控體系是否規范并無必然聯系。
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作為企業,不盈利就是犯罪。而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利潤是趨于零的。在這種行業中,企業只能靠“本分”的價格領先戰略抑或是細分市場的差異化戰略排擠競爭對手,構建相對壟斷的壁壘。行賄等上不了臺面的招數只能是權宜之計,終將被市場所唾棄。但對于肥得流油的壟斷行業,往往是關卡重重,并且客戶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力,甚至連面對廠商的機會都沒有。商家如果想靠教科書上的常規競爭策略根本進不了市場的大門,這也就衍生出了巨大的權力尋租空間。洋巨頭深諳此道,觸角一只只伸向國家壟斷的行業,醫院更是首當其沖。
“以藥養醫”體制是醫藥行業滋生洋賄賂的溫床,在患者選藥權被剝奪的情況下,藥企如果不打點好醫生,不管其產品品質再好、價格再低,恐怕也沒有被患者所接納的機會。另外,冗長的審批程序也是促使洋巨頭“不走尋常路”的催化劑。所謂商機轉瞬即逝,等過五關斬六將拿到批文,新藥的利潤空間已大幅下降,這顯然是唯利是圖的企業所不能容忍的。
從立法來講,在打擊賄賂這方面,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強硬的,但很多案件卻“雷聲大、雨點小”,聽起來轟轟烈烈,到最終不了了之。面對“科研經費”、開研討會、出國考察這樣的友情贊助,看起來嚴厲的法律有時也只能選擇“網開一面”,這無疑要歸功于這些企業背后強大律師團豐富的“國際經驗”。在深層利益鏈條的庇護下,這些披著冠冕堂皇外衣的洋賄賂在非法與合法之間小心地游走。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站在洋巨頭的角度來講,賄賂是通向高額利潤的捷徑;站在受賄方的角度來看,在消費者選擇權被剝奪的情況下,選擇行賄的A公司、放棄走正道的B公司并不會引發消費者的抱怨。于是乎,在行賄方與受賄方合謀的情況下,劣幣驅逐良幣的景象不斷上演。可以說,只要合謀者內部不發生分贓不均的利益糾葛,除非嚴刑逼供,否則要抓取行賄、受賄的證據無疑如上青天。這也是很多案件不了了之的一大主因。
權力不用,過期作廢。除了維護國計民生的政治目的之外,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壟斷就是為了獲取超額利潤。只可惜,國家利益與某些部門當權者的個人利益并不一致。一個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變成好人;而一個壞的制度,卻能讓好人變成壞人。壟斷著豐富的市場資源,如果不能賺個盆滿缽滿,頭破血流擠進“衙門”的歷史豈堪回首?在很多人的價值觀里,擠進“衙門”是為人民服務,恐怕已作為文物存入了雷鋒博物館。
洋賄賂并非中國特色,在1998年至2008年間,戴姆勒向22個國家的政府官員行賄數千萬美元,從而換回了價值數億美元的合同。從完成業績指標來看,“以小搏大”走捷徑可謂是賺取短期超額利潤的不二之選,但作為一個承擔社會責任的跨國公司,其價值不能只用經濟指標來衡量,嚴格的內控制度不可或缺。在這個地球村,經濟全球化乃不可阻擋的主旋律,一旦在一國聲名狼藉,要想在其他國家站直腰桿談何容易?
毋庸置疑,道德譴責只能發泄情緒,要一個猴急地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洋巨頭規規矩矩地站在利益大門之外“排隊”也不切實際。擯棄壟斷,還原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才是根治洋賄賂的良方,但這只能是理論研討,至少短期內不可能成為現實。互聯網時代,抵制洋賄賂,輿論的力量不容小覷,只有真正讓制造丑聞者為自己的惡劣行徑買單,甚至無所遁形,才會有良性競爭的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