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琴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一直熠熠生輝、流芳百世。
原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著名學者劉國正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如膠似漆,密不可分。多年來,我們隊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學習傳統文化,使語文教育豐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幾條筋,還能增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的修養。”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撥打,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因此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機會,從而尋求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第一,挖掘教材所蘊涵的傳統文化因素
在教會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兒歌、童謠,了解家鄉的發展歷史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經典的積累和文化底蘊。以所教教材為主,特別是古代經典作品,富有時代氣息的新作,傳統文化寓于其中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就能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1.古詩文欣賞
古詩文是古代文化的沉淀,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美的文化食糧,是弘揚傳統文化的直接途徑。古詩文欣賞,就是和古人零距離的接觸,直接去感受古人的心跳。品嘗古詩文帶來的藝術魅力陶冶情操,產生對祖國燦爛傳統文化的向往和熱愛。
2.書法藝術的欣賞
書法藝術是漢字魅力的完善展現,充分利用教材中有關書法藝術的知識,讓學生了解我國書法藝術的起源、流派、藝術風格,給人帶來的美的享受。通過臨摹、賞析、欣賞書法藝術的美,提供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自覺地熱愛書法藝術、熱愛傳統文化。
3.對聯文化是中國的國粹,有較深厚的文化內涵。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廟宇、涼亭、祠堂、大門都有它的蹤影,過年的春聯、辦喪事挽聯、柱子上的楹聯,比比皆是。而且,從古至今也因對聯生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也都是深化語文教學的生動教材。
第二,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弘揚傳統文化
1.對家鄉民風民俗進行探究
民風民俗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沉淀,它是一個地方長期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文化樣式。湟源縣位于青海省西寧市西部,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蒙古、土族、滿族等,它是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絲綢南路要沖。聞名于世的唐蕃古道、取道日月山而抵拉薩。它像一條金色的彩帶,飄落在銀裝素裹的青藏高原,留下了漢藏人們世世代代友好往來的足跡和情深意長的美好傳說,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可讓學生采集資料、調查了解、上網搜尋、走訪身邊老人,然后按類整理加工,編成教材,作為校本課程,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體委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收集整理中深切感受傳統文化的韻美,油然而生熱愛家鄉之情,達到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目的。
2.湟源縣旅游文化的探究
旅游景點星羅棋布。大自然賦予地處世界屋脊的湟源縣一派巍峨壯觀、絢麗多姿的風光,同時有“小北京”美譽的湟源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大黑溝、西石峽、藥水峽、華石山、宗家溝等山、水、林、泉、草甸組成的自然生態、日月山古跡文化,城隍廟、扎藏寺、唐蕃古道為主的人文旅游資源,境內景點多達47處。就憑這些景點,足以讓學生感受到家鄉旅游文化的輝煌燦爛。
3.湟源文化的探究
湟源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昆侖文化、農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各種文化在這里相生相長,交匯碰撞,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多種文化的互動,形成了湟源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4.湟源排燈藝術的探究
湟源排燈如金璞玉,歷史悠久,起源于清代中期,歷經200多年滄桑歲月,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枚奇葩和各民族共同喜愛的一項民俗文化藝術,具有“青海民族民間藝術珍品”之稱。2006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湟源成為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排燈藝術之鄉”
第三,開放傳統文化教育的校本課程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上,把古詩文與各學科課堂整合,注重用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滋養學生的心靈,積淀學生的文化功底,讓學生打好傳統文化的根基。可開設以下弘揚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傳統美德的禮儀、孝賢、氣節、古詩文、民族藝術、民間工藝、民風民俗、湟源本土文化等。
總之,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堅持繼承和創新的統一,善于從傳統文化的豐富土壤中吸取情感養料,豐富語文知識,通過語文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為共同構建和諧社會奠定思想情感基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