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麗
摘 要:現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得到的都是千般呵護百般愛,這樣反而養成了孩子愛發脾氣,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剛開始具有獨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時。發脾氣實際上是孩子正在成長的獨立意識的信號。本文我將通過一個案例分析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幼兒教學故事。
關鍵字:發脾氣 ;進步
一般來講,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如果你的孩子愛發脾氣,你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說自己教子無方。每個孩子養成發脾氣習慣的原因是不同的。有時候孩子發脾氣僅僅是 因為過度疲勞或受了刺激。不管孩子為什么發脾氣,我們都需要找到原因,去幫助孩子改正不好的行為。下面我將說說我的教學故事:“愛發脾氣的晨晨”。
這學期我班新來了一位名叫晨晨的小男孩,長得虎頭虎腦,人見人愛。只是入園才幾天,我就發現了他的許多壞習慣:搭積木時根本不愛坐在位置上,喜歡滿教室地跑;做操時不做,喜歡東拉西扯;上課時不是把腳盤在凳子上,就是把頭轉過后面去東張西望,還故意把小椅子弄倒發出聲音影響別人,當我告訴他不可以這樣時,他就會說:“我要去告訴我媽媽”;做作業時亂涂亂畫一通,而且畫畫水平只是無意識的亂涂;午睡時別人睡著了,他還在一個人豎蜻蜓、翻跟斗,我坐在他旁邊,輕輕告訴他:“快點睡吧。”可他很排斥我,還不停地說:“老師你走開,我不要你陪。”(本來小孩子只要老師坐在他旁邊,輕輕拍拍背,搔癢癢,就能很快入睡。)我知道我遇到了一個讓人頭疼的小孩子。可我想:只要我認真尋找根源,必能找到根治的方法。
為了尋找根源,我首先向家長了解情況:原因是晨晨讀中班時換了一個老師,晨晨不喜歡她,所以故意搗亂,惹她生氣。沒想到,養成了壞習慣。其實晨晨讀小班時很愛讀書的,舉手也挺積極的,而且晨晨的計算特別的好。晨晨媽媽告訴我:晨晨不午睡是因為一睡著小便就要解出,那邊的老師就不讓他午睡,從而不愛睡覺了。而且在家里是一顆獨苗,長輩百般愛護,所以一遇不順心的事就愛發脾氣。
找到了原因,我便想先治治他亂發脾氣的壞習慣。在飯前的游戲時間里,我自編了一只《愛發脾氣的小老鼠》。小朋友聽的津津有味。我發現,晨晨聽得很專心。在故事后,我們展開了討論:“你覺得這只小老鼠有什么壞習慣?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小朋友討論得很激烈。他們不停地發表意見:我覺得這只小老鼠太愛發脾氣了,如果是我,看到小弟弟小妹妹在滑滑梯,我就等他們玩好,再玩,而不是對他們大喊大叫,還亂發脾氣。如果是我,我就先去玩別的,而不是發脾氣,我不喜歡小老鼠……后面我又安排了一個故事表演,許多小朋友都想參加,晨晨把小手也舉得高高的,嘴里還叫著:“我來,我來。”我故意不請他。第二次,我也不請。第三次,我還沒請,晨晨就自己走上來了,別的小朋友都說了,老師還沒請你呢,快下去。無奈,只好下去。一下去,就繃著個臉,故意把椅子弄倒,坐在地板上,呼呼呼地直吹氣。我就走過去輕輕地對他說:“剛才你沒坐好,等你坐好了,我就請你。”晨晨卻“哼哼”地發了幾聲,嘴里還嘀咕著。我知道他的臭脾氣又犯了。我并不慌張,也沒有生氣,而是給他渲泄的機會。我對他不理不睬,進行了冷處理。表演還在進行,我時不時地斜眼看他,他在偷偷地看表演。我心里暗自高興,.為了激起他的參與性,到最后一遍時,我故意拖長聲音說,我要請一個特別棒的男小朋友來表演,是誰呢?——“晨晨”。當我叫出他的名字時,他瞪大了眼睛,我笑著走下去,扶他起來,牽著他的小手,走上來,我發現他聽話多了。我給他戴了一只小老鼠的頭飾,我驚喜地發現的他的表演能力挺強的,而且普通話說得非常棒,我就及時在小朋友面前表揚了他,并給他貼了二顆五角星(最高獎勵)。晨晨的小臉笑了,又恢復了快樂的心情。
其實發脾氣是一種情感渲泄,兒童發脾氣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幼兒期是情感發展的敏感時期,這時期的幼兒情感最容易沖動爆發,變化快,不容易控制。作為教師要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當幼兒情感渲泄時,老師要冷靜對待,而幼兒的情感渲泄,就像六月里的雷陳雨,一陣狂泄后,就會云開日出。經過一陣渲泄、撒潑,幼兒緊張、焦慮不平的心理就會逐漸得到緩解,重又趨于平衡,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經過這次冷處理后,他對我親近多了。早上總喜歡走到我旁邊來,告訴我家里的事情,這是我的新圖書等等。我便會由衷地稱贊他。現在晨晨坐在小椅子上的時間,正在逐漸增加。還有頭疼的午睡也好多了,只是一睡著有幾次還要解出小便。當他解出小便時,他起床就變得摩摩蹭蹭。這時,我為了顧及他的面子,走過去,輕聲地問他,你的褲子濕了嗎?他便會點點頭,我讓他一個人留下,然后單獨給他換上褲子,并悄悄地給他洗掉,不被其它小朋友察覺。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他很少解出小便了,且午睡習慣也越來越好。晨晨進步了!
是啊,只要我們尋找根源,找出對策,付出真摯的愛,讓幼兒得到愛的滿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長,能幫助他們激發學習的愿望。幼兒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我們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競爭的主力軍。他們健康的心理,將會對以后的認知、情感、個性、道德品質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幼教工作者必須重視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