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在探索教育的新理念的過程中,許多有志者在他們施教的過程中總結出令人注目的經驗之談,給我們身處一線的施教者提供了珍貴的啟迪。紀連海老師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
一、 從應考前,看紀連海老師的創新教育
應考前是學生的備考的最后階段,從學生的角度看,絕大多數學生惶惶然、不知何從。紀老師覺得此時學生的心態和身體特別重要,放松身心效果最好。但幾乎所有人關注的都是知識和技能,卻把心態和身體放在一邊。紀老師講,“我看到,大多數學生越到了高考前學的越累,不輕松的心態會讓身體特別疲憊,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其實,身體很重要,沒有一個好身體,高考就可能失敗。我經常見到學生在高考前幾天得病,這是非常要命的。”正因為紀老師看透了關結,所以他所進行的教育很特別,不是強調知識與能力,而是“我經常跟學生說,你們沒得病的趕緊得病。得完病高考那天就沒什么事了。”季老師的教育是有道理的。“弓滿了必然會斷,你晚斷不如早斷,早斷了還來得及修復,真等到高考那三天得病,那真的就是一切都“病”了。這就是紀老師的創新教育,正給我們高中畢業班任教老師的不可含糊的啟迪。
二、從應考的對策上,看紀老師創新教育的光點
顯然素質教育在改革中取代了應試教育,但是應試考試依然獨占鰲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勢頭仍是有增無減。面對著這種現實,紀老師在他的教育中亮出了他的對策,實在讓人從中獲啟。第一個對策,“考完前一科后千萬不要對題”。他認為,在高考中,很多學生經常受頭一科“考砸”的影響,其實這里面大有說道。實質這就是一個心理問題,會影響到下一科的考試的發揮。紀老師給出的對策是“考完了一科、就想下一科。考好的學生,感覺不錯,下一科的考前狀態就更好了;考得不理想的學生,只要自己認為別人比自己答的還要差,心理狀態就會好多了。第二條對策,是臨場考試時要注意答題的章法。紀老師講,在他眼里,臨場很簡單,前提要看自己的性格。平時比較自信的學生,倒可以在答題前先粗略地流覽一下整個試卷,從頭到尾那么兩三分鐘的時間看一下,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有選擇地先做比較容易的題,再做比較難的題,這樣有利于時間的合理分配。而對于另外一種學生(一坐到考場里,心就發慌的),千萬不要采取上面的做法,干脆就按著順序一道道的做,不會的先空下。對于不會的題,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沉穩。在此時要鼓勵自己,你不會的題,別人也不一定會,這樣就可以放松多了。第三條對策,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紀老師強調、現在高考試卷實行標準化,大都是選擇題。在答完題檢查時一定要注意保持第一印象。許多考生在交卷前往往有十幾分鐘的剩余時間,往往特別喜歡用在選擇題的復查上,對自己的第一次答案產生懷疑。紀老師在臨考前對學生心理教育上、強調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第一印象,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要改變自己已經想想好的答案。(這是心理學中的下意識)
從以上三條對策來看,雖然對點不同,但從紀老師的教育上,亮點卻相同,他閃亮的是重在心理教育,他把心理教育至于知識教育之首,這是他重要的創新教育的主體
三、從課堂教學,看紀連海老師的創新教育
紀老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善于思索,勤于糾誤,勇于創新,是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他在創新教育中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有五點:一是“改變不了學生,只能改變自己。”紀老師是一個愛激動的人,同時也是一位特別尊重學生的老師。在課堂上如果有一個學生睡著了,他不會當眾把學生叫醒,而是偷偷地走過去摸摸學生的頭讓他醒來。他認為學生上課睡覺,肯定是自己的課講得不好有關。他說:“教和學這對矛盾中,教是主要矛盾,所以學生出了問題,不是學生的責任,是你老師不行。”這句話就成了他20多年教學實踐中座右銘,在實踐中創造了與學生相容的獨特風格,是一個敢用評書來正說歷史的風云人物。二是變“歷史課無趣為有趣。”紀老師調查過,大多數的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他認為歷史中給后人影響最大的是人物。比如劉邦,由一個小痞子,當上了皇上。他是如何能做到的?比起那些知識點,這些東西是真正影響人生的(這就是創新教育),也是學生愛聽的。所以,紀老師希望讓歷史課以人物為中心。他在教學實踐中,一般高一、高二時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采取展開講。到高三開始轉為應試,幫助學生取得好成績。第三是讓學生感興趣,會質疑,會借鑒。紀老師認為,要學好歷史課,首先是讓學生產生興趣。每學期第一堂課卻不講課本,而講歷史的重要。他對學生說:學歷史既有用、又沒用。沒用是因為歷史不能讓人賺到大錢,但有用是他能讓你好好地活著。看看歷史人物劉邦、曹操,哪個不是三災八難的。成功的人物有幾個沒經過磨難的。學了歷史,了解到偉大人物是如何成長的,在遇到什么樣的苦難,你都會好好的活著。紀老師把有關的書和傳記推薦給學生,只要學生隨便打開一本,就會對這個人物、或對這段歷史產生興趣,也會明白學歷史有用。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學習,他們的經歷、做法可能給我們的學生一些啟示,對他們的人格塑造起到促進作用。第四點是要教會學生看書和背書。這點啟示并不讓人感到新奇,如果細細品味,就會嘗出新味。紀老師講,許多學生都到了高三了,還不會看書。紀老師舉了個例子,他問同學中國近代史第一章講了什么?你分別用一句話和三句話概括出來,有關的同學就傻眼了。用一句話怎么能概括呢?紀老師告訴他,用一句話就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了。問他們熟不熟悉,都說熟悉。哪來的?都知道是第一章的題目。用三句話,不用老師再指點了,學生自然會去尋找了。我們的學生就是不愛總結,需要老師去引導,讓他們把書讀薄。背書,要抓住關鍵字,結合上下文去背這樣就可以較正確地理解這句話了。第五點是“建議學生讀勵志的書”。他對學生講,他在中學時代對他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童第周傳記。童第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生物學家。由于家庭貧困,十七歲才邁入學校。中學時由于基礎差,學校還令其留級。就是這樣一個人,去比利時留學讀博士,取得的成績,讓外國人矚目,這個故事感動了他。所以紀老師建議年輕人一定讀讀立志的書,給自己樹立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不虛度時光。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可行的目標,并鼓勵他們完成。
紀連海老師的創新教育,并非只適合于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他的創新的重要啟迪是對我們一線實施者都是有益處,他既有教育理念的創新,又有教育模式的更新,更有教育實施的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