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摘 要:中國儒學的核心觀念是提倡“仁”,“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 理念和 基本精神,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觀。以仁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傳統美德歷經數千年傳承不衰,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脈中,成為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和信仰。當今社會,仁學思想的傳承發展對于提升公民個體和社會的道德水準,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改善社會風氣,提高整個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 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孔子;仁學思想;和諧社會;借鑒
仁是孔子所宣揚的最高道德原則,《呂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貴仁”,這是符合事實的,但在春秋時代,孔子以前,仁已經是一個公認的道德原則了。孔子所講關于仁的界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它包含關于人己關系的一種重要觀點,即確認自己是人,亦確信認別人也是人,肯定對自己有立、達的愿望,也承認別人也有立、達的愿望。應該承認,這是道德的一種最根本的原則,所以稱為古代的人道主義觀點,這是孔子所謂仁的中心含義,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理解孔子的“仁”的思想:
(一)仁愛,仁愛是“仁”的基本含義,孔子提倡“仁者愛人” ,它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指“愛人”,孔子主張在不破壞等級名分的前提下對包括一般勞動者在內的眾人給予尊重、同情和愛護。“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仁”的表現形式。具體來說,就是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要有愛心,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二,指“愛天地萬物”,孔子認為,天所生之物,都是值得尊重和愛護的,人的德性之所以尊貴,不在于凌駕其他生命之上,任意支配和施暴,而在于同情和愛護一切生命。作為現代人,與別人交往時,首先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對待他呢?這就需要進行理性分析或判斷,一般人在與他人交往時,常常感情出發……但用“仁”的情操來行事的人,首先是把握仁的思想原則,即不論對待任何人都要按平等待人的原則去做,人們之間才能結為友愛和睦的集體,也才能激發起“愛人”的意志和力量,構建美好社會。(二)仁德,仁德簡單來說就是律己。具體來說,就是在“愛人”的基礎上,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覺地維護倫理道德規范。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意思是說:仁德是禮樂的前提,作為一個人卻沒有仁德,那禮還對他有什么意思呢?作為一個人卻沒有仁德,那樂還對他有什么意思呢?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已復禮,天下為仁矣焉,”為此,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他提倡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獻身,并指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克己愛物,將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精神享受。(三)仁政,仁政是一種道德政治。子曰:“為政以德”,德治,是孔子治學說的核心。它要求統治者必須先具備道德的修養,才有資格行使統治權。相對的,政治的目的也是要使道德落實在人間。他主張舉賢才,認為“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他追求使民服的政治局面,并把舉賢當做使民服的重要條件。“政者,正也。” 孔子好正名,認為“政”即是有國有家者(掌握國家政權的人)運用政權力量以身作則進行全民修身,使全社會的人格都“正”起來的國家行為。依此,能稱為真正的政治家者,是指能按照實現天下歸仁的需要行使國家權力以“正”的目標和要求實施社會人格創造工程的國家領導者。“仁者愛人”,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價值準則。“愛人” 不僅要關愛與自己親近的人, 而且要關愛社會上所有的人。孔子在構建自己的仁學思想體系時,主張以血緣宗法為基礎,建立和保持一種有著嚴格等級秩序而又充分體現“仁愛”精神的社會關系。孔子這種以“愛人”為核心的仁學思想始于親而非終于親,“仁”自親始而發展為愛他人。以“愛人”為核心的孔子“仁學”思想, 既包含著 “人本”思想的因素, 又體現出“民本”思想的精華。雖然孔子極力維護周禮,反對以下犯上, 但是他更關注廣大人民的利益, 反對國君對百姓的橫征暴斂, 主張徭役賦斂要有節制, 要“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那么孔子的仁學思想對現代社會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呢?首先,在人際關系方面。儒家提倡以“ 仁”來處理家庭關系, 通過父慈子孝兄良弟梯這樣一些倫理道德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協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實現家庭關系的和諧。這種家庭倫理觀念對于今天我們重建家庭倫理規范、重建道德價值體系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其次,在個人修養方面。孔子的德育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做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才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最后,在做官從政方面。孔子希望通過政治活動,通過政權行為使仁的思想原則成為全社會所信奉的生活準則。《顏淵》記載: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居之無倦”,就是能兢兢業業地做好本職工作。“行之以忠”,是一切按公正的原則辦事的意思。孔子反對利用政權為少數人或某些集團服務的行為,并認為,只有那些愿意為全社會服務的人才有資格掌握政權。
孔子的“仁”的思想作為影響了中國人五千年的生活與思維方式的一種傳統文化,一直以來對中華民族所獨特具有的整合式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維系世代中國人心的有力紐帶,表現出了中華文化超強的凝聚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這種“仁愛”理念不僅可以作為個體的人處理我———你關系的重要原則,更由其所發展的“仁政”學說成為了代表國家利益的統治階級處理君民關系、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有效手段。更深刻的在于,這種對社會矛盾沖突的控制并不是基于強制性的暴力之上,而是通過激活人的自然同情感來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這里的“同情”是指中國傳統文化的用法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共同之情,而不是西方文化所指的憐憫、施舍之意。) 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不同國家、民族甚至不同的個人之間,價值觀念都不盡相同,甚至互相沖突,為了避免或減少矛盾,我們迫切需要一個最大限度的價值判斷標準,而這個標準不能是單一的,也不能是局部的。孔子的這種“和而不同”的思想,正可以借鑒之以作為解決這樣的矛盾問題的原則。孔子強調“和”,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甚至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實現社會整體的和諧有序。當代中國正進入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向一個新的更高點的歷史時期,他的仁愛哲學將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建立于關注人、保障人、凝聚人與引導人的目標之上,以人的自身和諧為出發點,正確處理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實現人際的和諧,為尋求和諧社會的建構尋找了一條現實的好途徑。現代的歷史狀況已經向我們預示著倫理制度得以實現的現實條件已經漸趨成熟,孔子這種以倫理原則來構建社會管理制度的理念應當可以讓我們對其進行重新的審視和借鑒。
如今,回歸傳統文化,重新整理傳統思想中的精髓,以作為構建有特色的現代中國和諧社會的思想資源,已經是當代學人的共識,相信憑著對中華傳統中的優秀文化的繼承以及對世界上其他優秀文明之借鑒, 創造出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新道德、新觀念,使仁學思想滲入人心,從而更好更快的實現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2]李翔海.《生生和諧——重讀孔子》.蒲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韓衛東.《孔子學術思想與和諧社會》.學習時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