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敏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中學及部分小學都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情況卻不容樂觀,很多學校雖然都積極地響應號召,但由于信息技術教育在中學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教學體系。因此,往往在實踐的過程中卻偏離了開設這門課程的宗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一、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與不足
(一)配套設施跟不上
很多地方存在“有軟件沒硬件”、“有硬件沒軟件”、“有計算機無網絡”,即使訂了教材,教師也安排正常課時上課,但是配套設施的不足往往導致很多內容沒法講,講了沒法用,有理論沒實踐,對于技術性和實踐性如此強的學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不說,學生也根本搞不清楚上這門課到底為了什么,所以只能應付了事。
(二)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教學枯燥無味
我國設立教育技術專業的歷史并不長,培養的人才也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和學校的需求,現在站在中學教育技術工作崗位的教師很多不是教育技術相關專業畢業的,而是從其他教學崗位轉軌過來,通過培訓走上教育技術崗位的,這類教師往往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不少教師仍以自己“權威”的方式進行教學,把信息技術教育按照學習其他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種完成課時任務的姿態去應付這門課。至于上機實踐,對他們來說,挑戰性就更大了,有時根本無法應對。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上機課變成了無任務的打字課、上網課,放任自流的游戲課、聊天課。
二、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分析
在中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它旨在從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未來公民的適應社會、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在實踐的初期,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基于上述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現狀的討論,我們不難看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一)學校領導重視不夠
過去在中學開計算機課的時候,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學校的領導對這門課認識不夠,加上自身對計算機接觸不多,所以很少去關心,致使一些學校軟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證教學的需求。現在,雖然把計算機課改為信息技術課,培養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很多學校領導仍然沒有真正認識到開設這門課的目的和意義,對課時安排、課程質量等問題關注較少,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導致很多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中身兼數職,不受人重視,把大多數時間耗在教學以外的雜事上,而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投入的精力相對較少。
(二)教材編排問題
信息技術課程沒有統編的教材,采用“一綱多本”的形式,教材編寫的指導原則是以培養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線。以教材內容以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和應用為主體。在實際應用當中,由于對課程宗旨領會不夠,很多學校在選擇教材時比較盲目,造成所選教材不符合自己學校的學生現狀,加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靈活把握教材,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講授教材,不能立足于學生現狀和生活實際,導致課程的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
(三)信息技術教師素質
1.專業技能不高
針對這一情況,教育部已經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了在職培訓,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師進行了專業知識和教學業務等方面的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還需長期的努力。
2.沒有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時刻關注IT行業的動態,教學內容在不斷更新,還要學習與教學內容有關或無關的其他知識,硬件和軟件都不能缺。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養,并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他們走入未來社會作好充分的準備。
三、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解決策略
針對當前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筆者的解決策略如下:
(一)“兩課”有機整合,提高學習效率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新課程標準》中綜合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倡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然后主動地去查閱資料,獲取相關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最后用板報、網頁、多媒體報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見,研究性學習過程的各個階段都需要運用信息技術,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將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進行有機地整合,統一安排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這樣一方面可以根據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取舍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解決信息技術課時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又會為信息技術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體實例,使學生們能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教學內容應系列化,各學習階段應銜接,教學內容應能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反對“唯實用論”和“純工具論”
中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例證,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研究分析,產生興趣,認識到信息技術是自己走向現代信息社會必須掌握的工具。在教學內容上,第一步,要讓學生學會根據具體研究問題尋找信息源;第二步,要學會如何綜合處理大量數據,剔除“假”信息;第三步,要給學生講解常見的信息模型及其參數的實際意義,利用模型參數正確認識信息;最后,還要讓學生掌握傳遞、發布信息的方法與技巧,參與到信息社會的活動中。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方式,但應特別注意的是,本課程的任務是傳授信息技術,而不是講解某一個軟件的使用。
總之,我們只要本著事實求是的觀點,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矛盾觀來分析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育中所出現的問題,同時又能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敢于正視這些問題,采用科學的態度,不斷改革,銳意進取,就一定能夠把這門學科建設好、組織好和管理好。只有這樣,信息技術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