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肇喜 梁棟
摘 要:概述了信宜市水稻施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種植綠肥、推廣水稻秸稈還田、使用商品有機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建立土壤肥力監測點、加快推廣應用水稻控釋肥等對策。
關鍵詞:水稻施肥;問題;對策;信宜市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9-72-02
信宜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縣),2011年水稻播種面積35 333hm2,水稻平均產量6 780kg/hm2。水稻是信宜市主要的糧食作物,稻谷產量占全市糧食總產量的74.5%。當前,在農資價格尤其肥料價格不斷上漲,糧價不高、種糧效益偏低的情況下,水稻合理科學施肥顯得尤為必要。筆者根據多年基層農技推廣實踐,針對當前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1 信宜市水稻施肥存在問題
1.1 無機肥施用與有機肥施用比例失調 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去進入城鎮務工就業,而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基本上是老弱者,整體年齡較大,素質偏低。由于化肥具有施用簡單、購買方便的特點,加上許多人存在“施用化肥數量少見效快,施用有機肥數量多肥效慢”的錯誤認識,使化肥的使用比有機肥的使用呈上升態勢,導致有機無機比例失調的。有機肥施用的減少或不施嚴重影響了土壤地力和水稻的高產穩產。
1.2 氮磷鉀比例不合理 長期以來,廣大農村普遍有化肥偏施、濫施,氮磷鉀比例失調等施肥習慣,主要表現在:許多農戶重視氮肥和磷肥的使用,偏施氮肥、過量施用氮肥、磷肥,不重視鉀肥的施用,養分供應不均衡。過量施用化肥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體污染,從而增加了治理污染的成本。同時導致土壤質量惡化,地力下降,對實現耕地持續高產帶來隱患。水稻化肥施用氮磷鉀比例為1∶0.51∶0.13,與作物需求1∶0.4∶0.8存在著較大差距,磷素過量、鉀素不足,施肥結構不合理,作物營養不平衡,造成品質下降。
1.3 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未引起重視 中微量元素對水稻生長來說雖需求較少,但和大量元素一樣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當前在肥料施用過程中,普遍存在對中微量元素重視不夠,不施或施入不足的問題。水稻是含硅量特高的作物,吸收量較多。施用速效硅肥,水稻平均增產8.7%。隨著耕作指數增加,中、微量元素數量逐年減少,而補償不足,從而影響了作物的正常生長和品質提高。目前市場缺乏水稻微肥的銷售。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未能引起群眾重視,中微量元素缺乏已成為水稻產量提高和品質提升的重要障礙。
1.4 施肥方式不科學 在水稻生產中,施肥主要以撒施為主,施肥方式不合理,導致肥料利用率低。氮肥利用率只有約30%,70%左右的氮素經地表徑流、揮發等途徑損失,磷肥的利用率僅為15%~25%,鉀肥為40%~50%。肥料利用率低造成農民種田成本高、效益低。
2 對策
2.1 利用冬閑田種植綠肥 種植綠肥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適合我市種植的綠肥有紫云英、油菜。通過綠肥固氮和翻壓回田,能有效增加農田土壤中的氮素養分和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肥力,減少過度依賴化肥造成土壤板結,節能環保。種植紫云英或油菜成本低,耗工少,勞動強度輕,只需用種30kg/hm2。特別是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背景下推廣應用紫云英一次播種多年繁殖利用技術,可以達到一次播種多年繁殖利用的目的,從而減少年年播種的勞力負荷。
2.2 大力推廣水稻秸稈還田技術 秸稈還田已是一項值得推廣的成熟技術,它不僅具有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而且還能提高作物產量。秸稈還田技術,是提升農田土壤有機質的重要手段。秸稈還田一般分為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秸稈直接還田等方式。目前,在人力不足、牲畜減少的情況下,水稻秸稈還田宜推廣秸稈直接還田方式。在平原區域大力推廣使用高效的聯合收割機配套還田機,將水稻秸稈粉碎或切段還田;在山區大力推廣腐熟劑處理水稻秸稈還田技術。通過秸稈還田,不僅能解決焚燒秸稈帶來的一系列危害,而且能有效、合理地利用秸稈資源,使之變廢為寶。
2.3 推廣使用商品有機肥 商品有機肥的推廣應用,它不僅可以解決畜禽糞便污染問題,而且可以有效減少化肥使用量,提高耕地質量,對促進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推進生態高效農業、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均具有重要意義。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加強對商品有機肥的宣傳和使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對商品有機肥的認識,積極引導農民增加對農田有機肥料的投入,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的發展。
2.4 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指通過土壤測試,及時掌握土壤肥力狀況,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征和農業生產要求,實行有機肥與化肥、氮肥與磷鉀肥、中微量元素等肥料適量配比平衡施用,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促進農業生產高產、優質和高效的一種科學施肥方法。根據土壤養分化驗結果,掌握土壤肥力水平和養分狀況,為制定水稻施肥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就目前信宜市水稻田現有的地力水平,肥料的投入比例應推廣控氮、減磷、增鉀的模式。實踐證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7%,增產率一般為12%,高的可達20%以上。
2.5 建立長期的土壤肥力監測點 為積累耕地質量信息,指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培肥地力,在水稻種植區域設立多個固定的耕地質量監測點,對土壤進行動態監測,依據不同地塊不同時期的肥力水平,制定出合理的養分比例。
2.6 加快推廣應用水稻控釋肥 應用水稻控釋肥料,依據水稻高產穩產對肥料養分動態的需求進行科學配方,一次施用無需追肥,一般能滿足整造水稻生長各階段對養分需求。試驗表明,施用水稻控釋肥,氮利用率平均提高14%,比常規分次施肥平均增產為10%,增產增收效果顯著而且非常穩定。
參考文獻
[1]王盛茂,劉鴻章,梁棟. 信宜市土壤地力監測點有機質變化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2,13:248-249.
[2]許學宏,戴其根,方瑾.江蘇省水稻施肥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00,4:44-46.
[3]何文選,李建華.邵東縣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作物研究,2005,4:236-238.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