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王玉奎
摘 要:選擇34個棗屬砧木進行嫩枝扦插試驗,并調查當年砧木生長狀況。結果表明,生根率的高低與枝齡、生長勢密切相關。當年生枝條扦插生根率達31.86%,顯著高于多年生枝條的扦插生根率(15.2%),枝條生長勢強,扦插生根率高,產量也高,但生根率與種屬無關。酸棗和棗平均生根率分別為32.53%和31.33%。應選擇適宜的砧穗組合,提高親和力。生根率高的砧木可配置生長勢較強的品種;生根率低的砧木,可配置生長勢較弱的品種,使砧穗保持生長和結果的相對平衡。
關鍵詞:棗屬砧木; 嫩枝扦插; 生根率;生長勢;產量
中圖分類號:S665.116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9-0045-03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果樹研究人員為了繁殖棗樹苗木,用棗品種作試材,成功地進行了棗樹扦插試驗,報道了棗樹綠枝扦插生根率一般達到80%以上,并探討了不同生長素對扦插生根率的影響[1~3]。王當山等[4]用金絲小棗做試材,扦插生根率達到94.5%。張淑蓮等[5]對棗樹枝條解剖特點及提高插條生根率進行了研究。筆者經過10年的扦插試驗,參試砧木34個,包括酸棗、棗和棗實生苗,平均生根率僅達到29.81%,最高平均生根率達到68.57%。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試驗于1995~1999年和2007~2009年在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棗資源圃進行。試材為3年生酸棗實生苗16株(表1),以S表示;7~12年生棗品種15個和3年生棗實生苗3株,以J表示,其后用阿拉伯數字編號標記。
酸棗實生苗和棗實生苗按生長勢強弱分為3種(表1),生長勢強的,株高在120 cm以上;生長勢中等的,株高在90~120 cm;生長勢弱的,株高在90 cm以下。棗品種生長勢以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棗資源圃觀察描述為準。每年休眠期調查株高和產量。
1.2 試驗方法
采用扦插法。扦插床為磚砌、人工控制的電動噴霧床,長8 m、寬2 m、高40 cm,上覆竹架塑膜拱棚。床面鋪放20 cm的基質。基質以1∶1的細沙和煤渣灰摻合而成。扦插前用0.2%高錳酸鉀水溶液噴淋消毒。堆置2 h后,再用水淋洗30 min。每年7月進行扦插,采集試材為多年生枝和當年生枝的二次枝100~200條,二次枝基部剪留1 cm左右的錘狀一次枝,枝長約20 cm,選留2~3個棗吊,每一棗吊選留7~8片葉,剪去病蟲為害和破碎腐爛葉。先用50%多菌靈800倍水溶液浸泡1~2 min消毒防腐,再用1 000 mg/kg的生根粉水溶液浸漬基部10 s。將處理好的插穗按10 cm×10 cm的密度直插于插床的基質中,深度達2~3 cm。白天每隔1.5~2.0 h噴水一次,注意溫度變化,及時放風通氣。15天噴布一次50%多菌靈800倍水溶液,0.2%尿素水溶液。落葉后移栽時,調查生根率。
1.3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D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枝齡和生長勢與扦插生根率的關系
試驗結果(表1)表明,扦插生根率與枝齡和生長勢密切相關。當年生枝有4個砧木不生根,平均生根率為31.86%;多年生枝有17個砧木不生根,平均生根率為15.2%。經均數差異顯著性測驗,t值為3.7036,二者差異極顯著。當年生枝生長勢強的平均生根率為44.68%,生長勢中等的為24.15%,生長勢弱的為19.07%,三者差異顯著。當年生枝生長勢強的容易生根,生根率高;多年生枝不易生根,生根率低。進行扦插繁殖時,應選擇生長勢強的當年生枝,以提高生根率。
2.2 生根率與種屬的關系
酸棗和棗各有2個砧木不生根,酸棗平均生根率為32.53%,棗為31.33%,可見生根率與種屬無關(見表1)。
2.3 生根率、生長勢與產量的關系
生根率、生長勢與產量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表1)。生根率高、生長勢強的砧木類型,產量也高;生根率和生長勢弱的類型,產量也低;生根率低、產量高的類型,生長勢較弱,這表明生根率和生長勢主導果樹的生長發育,即所說的“根深葉茂”,地上部和地下部要協調生長。在搭配接穗品種時,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