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蓓 彭李斌 唐岳輝 田綠莎
摘要:近年來,我國金融結構發生了深遠變化,商業銀行深度參與投資銀行的資產證券化與結構性投資,用銀信合作等方式,使資產和運作方式游離于資產負債表之外。當前,最具有代表性的銀行表外業務便是銀行理財業務。本文通過了解銀行理財業務的資產配置和定價機制,尋找銀行理財產品熱銷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分析理財業務帶來的風險,并得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建議
一、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與定價機制
截至2012年末,全國銀行存續理財產品3.1萬只,資金余額6.7萬億元,同比增長64.4%,比同期各項存款增速高50.3個百分點。2012年全年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35828款,較2011年增長48.41%,新發行規模突破30萬億元大關,較2011年增長78.69%。2013年一季度,理財產品發行近9000款,依然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目前,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擬投資標的收益率扣除銷售管理費率、產品托管費率以及投資管理費率的差額,即預期收益率=資產投資收益率-理財銷售管理費-托管費率-其他相關費用。據商業銀行反映,保本型、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在定價機制上沒有根本的區別,而與配置資產的關系更為密切。在資產配置上,一般分為資產池配置和單一資產配置,單一資產配置包括債券型資產配置和掛鉤資產配置。因而,其定價模式大致有三種:
(一)資產池配置型理財產品定價機制。在理財產品發展初期,部分銀行從自營業務中分撥出部分優質資產,作為發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部分銀行滾動發售多期理財產品,以短期理財購置長期資產,逐步滾動形成了資產池。由于經過長期積累,且品種多樣,池中資產的質量相對優良,以此為支持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具有較高保障,因而其定價機制較為靈活。通常情況下,這類理財產品的定價以體現本行的同業競爭能力為目標,綜合考慮區域市場情況、流動性狀況、資產可得性因素、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等因素后,確定具有較高競爭力的預期收益率。
(二)債券資產配置型理財產品定價機制。單一資產配置型理財產品投資方式主要包括債券型理財產品和結構性理財產品,其定價機制也有所差別。債券型理財產品投資方向主要為交易所(或銀行間市場)交易的國債、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各類金融債、中央銀行票據、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各類債務融資工具(如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票據)、可轉債(含可轉換債券、分離交易可轉換債券)、銀行存款(含通知存款、協議存款)、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債券逆回購等,具有較明確的收益區間。這類理財產品定價關注的主要因素為:一是擬配置資產近期收益水平。銀行在分析資金形勢、利率走勢的基礎上,強化對整體投資品種和投資策略方式的管理,掌握較為準確的資產端收益區間。二是基準期限理財產品收益水平。根據存量理財產品的期限分布特征和久期,確定理財產品的基準期限。比如3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占比較大,且久期也在3個月左右,則其收益率可確定為基準期限預期收益水平。三是根據基準期限理財收益水平,參考其他銀行情況,確定不同期限產品的預期收益率。
(三)結構性理財產品定價機制。結構性理財產品主要包括利率掛鉤理財、匯率掛鉤理財,股票掛鉤理財、大宗商品掛鉤理財等,掛鉤資產多種多樣,其特征是配置資產價格波動大,沒有明確的最終收益率,銀行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平衡風險與收益。為說明其定價機制,僅以最簡單的內含歐式看漲期權的保本理財產品為例,其他類型理財產品無外乎在掛鉤金融資產的基礎上,進行多重期權保值或套期,核心定價機制基本相同。在操作上,這種理財產品被分解為零息債券與歐式期權兩部分。其定價機制為:當理財計劃終止時,如果掛鉤資產的期末價格高于約定價格,則產生正理財收益率;如果期末價格小于約定價格,則理財收益率為零。約定價格在掛鉤資產期初價格的基礎上,包含了期權費、手續費及銀行合理收益。
二、銀行理財業務迅速發展的原因
(一)理財業務順應了居民獲取較高回報率的投資需求。居民作為需求方,獲取最大的投資收益率是參與投資活動的動因。當國民財富積聚到一定程度后,居民財產性收入將呈現出較快增長、家庭收入來源多元化的基本特征。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還沒有完全實現,存款利率仍然實行管制,不能根據物價變化而靈活調整,在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產生了實際利率為負的現象。除了實際利率為負的原因,可供選擇的風險低、收益性高的投資渠道較少也是存款轉向理財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理財業務開辟了社會正規信貸渠道外的融資通道。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企業資金需求仍較為旺盛。市場的融資主體,主要來源于宏觀調控方向轉變背景下重點調控行業,即房地產與地方投融資平臺以及長年被融資難題困擾的中小微企業。2010年后,地產調控和融資平臺清理使二者均出現資金鏈緊張,被迫尋求外部融資。而眾所周知,中小企業如今在經濟活動中所占比重超過了國企。但相關數據顯示,它們僅能獲得官方融資的30%-40%,因此,不得不在正規渠道貸款之付出更高代價來獲得資金。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通過與信托、券商等機構合作,再把募集來的資金以更高的收益投向資金需求方。
(三)理財業務形成了銀行規避監管和調控的內生動力。從近年來理財產品表外化、短期化的趨勢看,發售理財產品已成為規避監管的一種重要手段。理財業務將銀行表內資產業務轉移至表外,不僅可以改變銀行的風險資產構成,進而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滿足監管要求,而且信貸類理財業務將資金先轉移至表外再放貸,也規避了信貸規模調控政策達到增加信貸投放的目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信貸規模規避主要是通過信貸類理財產品來完成。
三、理財產品形成的風險和影響
(一)理財業務資產期限錯配帶來流動性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后,M2的持續快速增長造成了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資金流動性寬松的預期。大量的銀行、信托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紛紛采取如發行理財產品借短期投資長期和杠桿投資的策略,投資房地產、地方債、民間借貸等,來賺取超額利潤,金融創新和表外業務的發展也為銀行參與這一類高風險投資創造了便利,銀行的理財產品如雨后春筍一般遍布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成為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
理財產品的短期負債與長期投資的期限錯配,使得商業銀行需要不時的在貨幣市場籌措資金來償還投資者,甚至可能出現發行新理財產品來滿足到期理財產品資金需求的現象,只要安排好到期資金計劃,通過循環的交易,就可以賺取高額利潤。在經濟繁榮情況下,期限錯配的負面影響會被掩飾起來;而經濟處于下行趨勢時,錯配就會放大銀行經營風險,一些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要維系理財產品資金鏈循環,就不得不格外倚重銀行間市場資金拆借,以調劑頭寸不足。缺乏長期穩定的負債來源,銀行必須尋找更多且更穩定的短期資金來支撐中長期貸款,這不僅存在困難,也使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加大。由于理財產品屬于表外業務,并不納入表內業務核算,表面上看銀行的資金充裕,經營穩健,一旦出現流行性問題,理財產品的違約或虧損就會直接侵蝕銀行的利潤,造成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困難。2013年6月中下旬,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飆升導致市場流動性趨緊的風波主就是前期杠桿率較高的金融機構所引發。
(二)理財業務引發資金空轉,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今年以來,貸款投放量和社會融資規模都出現顯著增長,5月份我國M2存量達104萬億元,同比增長15.8%,人民幣存款余額逼近百萬億元大關,前5個月社會融資規模達到9.1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12萬億元,但是經濟反而不溫不火,體現出實體經濟明顯缺血的狀況。這表明相當數量的資金在金融機構間打轉,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資金“空轉”的表現之一,是銀行理財規模迅速增長。通過發行理財產品產生了大量的表外業務,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發行理財等,既躲避了存貸比等指標的觸線,又能實現規模的擴張。因為實體經濟不振,企業再投資需求下降,融得的資金進入到貨幣市場或者股市等金融市場,甚至還有部分進入了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項目,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原本是從金融業到制造業的信貸業務,在通過一系列加杠桿的金融運作后,變味為從金融業到金融業的資金業務;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變成了“錢生錢”的虛擬游戲,這樣的結果造成了資金價格越來越高,制造業領域融資越來越困難,制約了轉方式、調結構的進行。
(三)理財業務給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
1. 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理財產品一般有3天募集期,這期間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從居民的儲蓄存款或者企業的定期存款轉化為活期存款,理財產品成立時活期存款則轉化為委托投資基金,導致銀行存款減少,理財產品到期時這部分資金又轉化為活期存款。從貨幣流動性層次來看,理財產品的大量發行減少了銀行的儲蓄存款或定期存款,也使銀行的活期存款規模出現大幅波動。顯然,理財產品的發行減少了M2,同時加大了對M1的監測難度,這些都給傳統的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和流動性研判帶來一些影響。
2. 降低貨幣政策工具實施的有效性。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吸收的資金多由存款轉化而來。一方面,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大規模發行減少了傳統的銀行存款的規模,縮小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范圍,削弱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對資金的凍結效果,降低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的效力,極端情況下,如果銀行存款全部轉化為理財資金,存款準備金制度就失去了意義。
3. 掩蓋銀行信貸真實投向,規避央行對信貸規模的窗口指導。在從緊的貨幣政策下,盡管銀行信貸規模受到央行的控制,但部分企業還是可以通過銀行信托理財產品渠道獲得資金。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對貨幣政策調控目標造成了沖擊:信托公司所發放的信托貸款不屬于傳統意義上一般貸款的范疇,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中央政府提出新增貸款的調控目標,以至于我們通常統計和觀察到的信貸數量小于實際進入宏觀經濟的資金,使得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大打折扣。此外,信托貸款的隱蔽性也“打亂”了宏觀調控中的信貸投放節奏,直接影響調控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對貨幣信貸真實投向造成了影響。除了總量目標外,商業銀行轉讓過?;蚴芟扌袠I的信貸資產,還可能掩蓋銀行信貸投向的真實結構,不利于引導信貸結構的優化。
4. 對貨幣政策的價格工具利率產生影響。通脹時期,存款理財化加劇了儲蓄搬家現象,理財產品期限的多樣化以及收益率的形成,對利率市場化都有比較積極的影響。一方面,目前的信貸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幾近貸款利率,遠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比存款在期限和收益率檔次上更具靈活性,對存款具有較強的替代性,突破了存款利率管制的上限,同時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以為存款利率定價提供參考,這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利率市場化;另一方面,各家銀行理財產品利率相互攀比,使貨幣供給層次結構和流通速度均發生變化,有利于銀行業的戰略轉型。
四、相關建議
(一)推進利率市場化,加快金融改革。當前金融體系的結構性矛盾,既有金融機構過度追求短期利潤的因素,更是體制機制問題的積累,因此,要更有效盤活存量,就需要從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入手。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切實實現利率市場化定價,使利率真正反映資金的成本,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政策調控效果,讓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扭轉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的錯配矛盾。
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商業銀行轉型,加快直接融資的發展,培育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金融市場和產品,以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分流影子銀行的融資需求。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銀行理財業務要健康發展,必須擺脫存貸業務工具的陰影,回歸“代客理財”的本質,幫助客戶調整資產配置結構,適時為客戶提供風險預警服務,以豐富銀行理財服務的內涵,提升服務品質。
(二)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首先,做好對資產負債流動性的預測和分析,通過對流動性供給和需求的變化情況預測和分析,完成對潛在流動性的衡量。其次,建立流動性風險的預警系統,包括預測風險警情、確定風險警況、探尋風險警源。再次,建立定期的流動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動性需求分析、流動性來源分析和流動性儲備設計,同時還應當建立流動性風險處置預案,提高防范流動性風險的能力。
(三)改善理財產品的資產負債結構。通過設置資產準入標準、各類資產限額、資產負債錯配缺口限額、資產負債久期缺口限額、確保流動性資產的配置比率,將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銀行理財資產池要做到“一對一”,并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制度,業務的規范化運營有助于降低整個銀行理財業務的風險,促進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
(四)構建理財產品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嚴格規范理財產品宣傳行為,加大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設,積極主動的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于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要增加產品透明度,把產品的收益和風險都要明示給消費者。
參考文獻:
[1]陸暢:影子銀行對銀行經營的影響及風險分析 時代金融 2012.01
[2]王增武:影子銀行體系對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為例 中國金融 2010.23
[3]苗曉宇、陳晞:影子銀行體系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探析 華北金融 2012.02
[4]李若愚:銀行資金表外循環加劇的原因、影響及應對 發展研究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