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
由于“打工潮”的影響,不少家庭夫妻雙雙外出務工,把子女甩在家里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養在親朋家,從而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兒童”。大部分“留守兒童”學習差、性格孤僻、做事缺乏自信心。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大多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由于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齡的代溝無法在思想上溝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調查結果顯示,有不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在學習上明顯處于劣勢;大多數教師也反映留守兒童中“學困生”、“問題學生”較多,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多有厭學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關愛,而祖輩的文化水平較弱,學習上缺乏監督;另一方面,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踐性內容增加,需要家長適當輔導,爺爺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從作業的完成情況來看,留守兒童的作業態度和質量都有明顯不足,留守兒童年齡都不大,沒有父母的監督和指導,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然不夠,學習狀況很不理想。
“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當今一大社會難題,作為班主任,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對“留守兒童”采取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讓“留守兒童”的生活充滿陽光
1.建設書香校園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靈魂的歸宿與寄托。學校要加大圖書室、閱覽室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把學生引導到書本與知識的海洋中去。讓“留守兒童”找到他們靈魂的依傍,彌補他們內心缺失的愛。
2.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
為了填補留守兒童的空閑時間,消除孤獨感,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定期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幸福、祥和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學校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可以舉辦寫作、書法、文藝、體育等興趣小組,通過開展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體育競賽活動,給留守兒童創造更多參與和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建立自信心,體會成就感,培養對班級和學校的歸屬感,這樣有利于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更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
作為教師切忌因為留守學生缺少監護,行為習慣和學習成績差就歧視他們或放任不管,應千方百計從情感上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的缺失。不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從細微之處做起,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撫養或者托付在親戚家,不能同長輩進行有效溝通,在情感上缺乏關愛,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有的兒童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們不愿與別人交往,生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里,對外界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所以教師要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并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
同時,教師要了解“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經常與他們促膝談心,使自己成為“留守兒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此基礎上,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體諒父母教育”活動、“感恩教育”活動、“交往輔導”活動等。),讓“留守兒童”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受到教育;同時,還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以此來彌補親子關系的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總之,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心、情去感化他們,讓他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二、開展“感受親情”活動
一月一次特殊的班會:感受親情。實際是全班學生一起聆聽
“留守兒童”家庭的孩子與父母的公開電話。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和話題,由家長從外地打進。電話通過話筒、錄音機放大給全班同學聽。每個電話約四分鐘,先由孩子們向家長匯報,朗讀課文或講故事,說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啟迪……再由家長介紹最近的工作。在孩子與家長對話時,教師也插進一兩句,或贊揚,或勉勵,或鞭策。教室里蕩漾著濃濃的親情,有的孩子禁不住流下了眼淚。通過活動,孩子們可以時常感受遠方父母的關注,而遠方的父母也可以跨越萬水千山傾聽自己孩子的心聲。通過電話,情感溝通了,信息流通了,孩子的幸福感強了,家長也強烈地意識到養育孩子的責任,更自覺的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
三、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定期給生活費、零花錢,所以他們生活在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部分學生缺乏對自己、對集體的責任感,讀書好壞無所謂,因而教師對他們進行“責任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培養他們對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有一部分學生不思進取,厭倦學習,逃避教育,缺乏學習目標和遠大理想。教師應積極培養他們對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使他們明白自己最起碼的事情就是要好好讀書,學好本領,將來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做出貢獻。我有時舉一些實例,說明即使是種田做農民、外出做民工也要掌握基本知識,而且知識越多得到的回報也越多。
其次,要培養學生對家庭和集體負責的態度。每個學生都是在家庭和集體的培育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無時不在享受著父母老師的關心、教育和幫助,這些孩子只懂得享受和索取,不愿付出和奉獻,他們在家庭和集體環境中往往表現出自私和懶惰。教師不僅要從正面加強思想教育,使他們認識到每個人都要履行一份義務,還要經常與家長聯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以此來教育他們學會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為集體爭光。
四、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溝通
充分利用現代通訊的便利條件,定期向家長匯報學生的在校表現,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學習狀況。暑假,促成家長安排孩子去城市與父母團聚,了解城市的發展,開闊孩子的視野;春節或農忙時,建議家長盡量回家與子女團圓,讓他們享受家的溫暖;平時,要求家長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從而形成一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農村教育改革的發展,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建設和我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期待全社會都來關注留守兒童,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各負其責、協調合作,促進和保障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