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軍
一
我地地道道的夢想之路,是從中考那年開始的。
中考后,迫于家庭捉襟見肘的經濟,我將志愿定格在師范。然而,我并不甘心:充其量做個“孩子王”,能有多少出息?
然而,踏上講臺不久后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堅定了當一名好老師的信念。
遭遇車禍的我躺在縣醫院的病床上,百無聊賴地向窗外望去。突然,幾個小男孩闖入了我的視線。“小龍、愛寶……”我失聲喊了出來。
病房的門在瞬間被推開,幾十個學生一擁而入。
“老師,病好些了嗎?”
“老師,我們早就要來的,可校長不同意……”
“老師,這是全班同學為您疊的千紙鶴,祝您早日康復!”
我一時語塞,但內心深處的感動無以言表。
要知道,他們這一趟探望著實不容易啊——從學校走5里路到鎮上,坐開往縣城的班車,再之后,還要找到醫院、骨科病房……對于沒出過遠門的孩子而言,會是多么困難!這一趟,他們要走多少路,要問多少人,要多大的勇氣啊!
后來,因為工作需要,我被調出。臨行前,小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你是有天分的老師,中學才是你成長的沃土。去闖吧!”
我點頭默許:要當一名好教師,傾全力于學子的成長。
二
一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告訴我,我的知識系統必須升級。
那是一段難忘的日子。我一邊研究初中教本,一邊努力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并通過了本科自學考試。那些日子,我吃住在校,很少回家,埋首沉浸在書本中。窗外一片沉寂,窗內孤燈相伴。我安慰自己:加油,你將勝任初中教學,從此你將脫胎換骨!
然而,工作并沒有因為我的勤奮苦讀而全都一帆風順。農村家長普遍重視現實,當孩子升學的希望不大時,就讓其棄學從業,認為上學“白花錢,還搭時間”。這可不行!我告誡自己說,對教師而言,一屆帶不好,3年后可以重新來過。可是,對于學生個體而言,中途輟學,人生從此就走上不可逆轉的分岔路。學生讀書不能只是為了中考,畢竟,這個年齡段是學知識的年齡。再說,學習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智力是可以挖掘的。于是,我開始挑戰輟學現象,為學生和家長展開較量——我要盡一己之力去挽救一批孩子的學業!
我的招數很簡單,就是不厭其煩地家訪。我與厭學者共同探討學習方法,幫動力不足者樹立理想,給重男輕女的家長灌輸正確的育兒理念,通過學校給貧困生減免相關費用,并經常給其塞點生活費……十里、二十里外的學生家,我都不止去過一次。
家訪,轉變了家長的觀念——他們開始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并嘗試著用切身體會去轉化身邊的家長。家訪,讓學生看到了老師對其的重視與期望,樹立了自信,找到了動力,提高了學習成績。家訪,讓科任教師看到了班主任的干勁,更加自覺地投入到教學之中。
我呢,既收獲了學生的學業有成,也在農村教育的田野上走出了一條輕車熟路……
三
2007年暑期,學校實施寄宿辦學,讓我擔任首個寄宿班的班主任。這可是對我班主任工作的新挑戰。因為,這是全縣的第一個寄宿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而且還關系到學校的辦學走向。確定任課教師之后,我調動親情、友情、鄉情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關系,利用一個暑假的走村串戶,終于完成了55人的招生計劃。
學生入班以后,管理難題擺在了我面前。留守兒童在校期間的吃、住、行、學、玩等,都由我全權負責,且周期是一個月。責任之大,擔子之重可想而知。看到我的累,校長多次勸我:“不行的話,咱就……”我說,一定不能放棄。全班學生的成長是大事,經不起折騰。就這樣,我傾注了一腔孤勇,將家務事統統置于腦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寄宿班級的管理之中。
相比而言,留守兒童最大的缺失是親情。這方面,我扮演了“代理家長”的角色,并積極創設家長與孩子交流的平臺。此外,就是八小時以外的時間安排——我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漸漸地,這些“犟毛驢”服帖了,表現優異了,理想遠大了,成績進步了……中考時,這個班60%的學生考入了省示范高中,刷新了學校單班升學記錄。學生全部升學,創下了無一人輟學的佳績。
因為這個班的成功,我出席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論壇以及全縣班主任會議,并做了經驗介紹,還被邀請到周邊鄉鎮做專題報告。之后,全縣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現場會在我們學校召開,我的管理舉措迅速在全縣多個學校推廣。
看到我對學校的貢獻,校長說,你的青春,應該用奮不顧身去定義。我笑了。
四
如今,我已在教育崗位上探索、實踐了十多個年頭。經過了夏,熬過了冬,留下的是到達的喜悅——我已經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地管理班級。所帶班級都被評為市“先進班集體”,我個人也獲得了市“優秀班主任”“德育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窗外,日光漸斜,梔子花開,綠色的花骨朵羞澀地繾綣在樹葉叢中。又一屆畢業生將從我的手中起飛。在這個全新的九月,我知道,我的夢想之舟又要起航,我仍將奮不顧身,只為實現教育的全部價值。
(作者單位:安徽蒙城縣板橋中學)
本欄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