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富
我任教的是鄂西北偏遠地區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到初中,在崗教師102人,其中,男教師22人,僅占教師總數的兩成多一點,而統計數據顯示,5年前,男教師的比例雖然也不高,但還占到近四成。這期間,有10位青年男教師選擇了“停薪留職”,另謀出路。而新進的6名教師中,男教師僅有1名。現在還在崗的男教師年齡普遍偏大,不多的青年男教師面對瑣碎繁忙的工作、微薄的工資、寒酸的處境,也“人心思動”。每到暑期,就有青年男教師外出應聘的消息。面對男教師隊伍日益老化,數量日漸稀少,男女教師性別比例日益失衡,“陰盛陽衰”已影響到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拿什么“拯救”你,男教師?
劉偉是2006年選擇支教被分至我校的本科畢業生,由于小學教師緊缺,學校就讓他帶小學,當班主任。可一年后,他就選擇離職。問及原因,他毫不掩飾地說,雖說支教生工資待遇好一點,比你們高一些,可是與那些一起畢業,在外謀職的大多數同學就沒法比,反差太大,我能不受刺激?還待在這里恐怕連媳婦都娶不到,早離開早好。收入低,但工作忙,選擇離去是必然。
類似于劉偉的例子在我校離職教師中占多數。應該說,他們不是不熱愛教師職業,他們既然能選擇支教,就說明他們有從教的愿望。但相比之下,工資待遇偏低,生活環境差,工作條件艱苦迫使他們選擇離去。由此可見,中小學男教師的“流失”與收入密切相關。傳統觀念中,男性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是要“養家糊口”的,雖然教師崗位當前在我國也屬于收入穩定的體面工作,但許多青年男性一般對自己的收入有更高的期待。
王軍是2008年選擇“停薪留職”,到南方一所公立學校打拼的優秀教師。不到40歲,已經是高級職稱的他,對于自己的離去也真誠坦率地道出了自己的理由: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我評上了高級,但突然發現,我在學校似乎就屬于快要“養老”的人,失去發展提升的動力。學校領導也認為,我已經“功成名就”,干得再好也不用有什么獎勵的,把機會讓給其他老師吧。深深的失落感,對自己未來抱有的期望促使自己作出艱難抉擇,畢竟已經有家庭,但不邁出這一步,自己今后就如同“行將就木”的人一樣!
類似于王軍的例子是少數,但他們的離去,其實是學校之“痛”。優秀師資的流失不僅是學校的一大損失,而且還會在教師隊伍中產生波動。但他們的離去也是不可避免的,盡管困難重重,但渴望突破自己,使自己獲得更大發展,成就自己理想的動力促使他們選擇離去。這就表明,越是有理想、有抱負的男教師,在面對不理想的教育環境時,就越感到不可忍耐的痛苦,另擇“高枝”實為必然。
劉義是去年選擇離職,應聘私立學校的青年干部。對他的選擇,很多同事覺得不解,認為待在這里也可以有一番事業的。但他本人卻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已經歷任過學校教育教學多個部門的主管,熟知公立學校的管理工作,但也深刻體會到公立學校管理中的羈絆和不得已,使自己的一些構想難以實現,教育理想總被現實和人情擊得粉碎。換一個相對能夠施展自己管理才能,實踐自己教育思想的環境,自己會做得更有動力,也更有成就感。
類似于劉義的例子更是少數,他們的離去,不光有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考慮,更有追求理想與實現教育抱負的動力。他們對教育事業有自己的理解,而現實困境使得他們無法實現自己的想法,“換種活法”就成為一種理想的抉擇。由此可見,男教師在中小學校園的流失,表面是中小學教師性別比例失衡問題,實際上是我國基礎教育行業,尤其是公立學校吸引優秀人才不足的問題。
從以上三類男教師流失的典型實例可以得出,“拯救”男教師,就必須從兩點入手:一是切實提高教師工資水平,使教師收入居于社會較高水平,當教師職業成為社會向往的領域時,不僅男性會選擇做教師,而且優秀男教師也會留得住;二是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與能力發揮提供更科學、更有力的保障機制。不斷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不斷滿足專業發展的成就感,不斷獲得施展管理才能的空間,是留住有志教師的關鍵。
(作者單位:湖北省谷城縣冷集鎮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