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聲怡
依舊是寂靜無人的夜半時分;依舊是坐在電腦前,雙手在鍵盤上飛動,方塊字一個個跳上屏幕。有些特別的是,這次是在追述我的成長歲月。過往的歲月,有哪些事值得饒舌呢?我回憶著,思索著,也猶疑著,我真想打開機器貓的抽屜,坐上時光機,回到那些年去看一看……
一
1990年8月的一天,一個未滿15歲的少年從城關一所小學的面試考場出來,順手把寫壞了的毛筆扔進了路邊的垃圾箱,徑直回到與縣城隔江相望的小村去了。少年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天的選擇,已經奠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回望時,我卻發現,從小學到初中的學習經歷其實是我作為教師的“重要儲備”。
我多次對學生現身說法:一個渾渾噩噩的中等生,因為一次偶然的100分頓時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開始學會努力,于是好成績接踵而來。教室里特別安靜,“老師的故事”孩子們聽進去了。
我對一些特殊孩子說過往事:直到初三,我的英語仍在40分上下掙扎,這樣的“悲慘歷史”讓我和那些“待及格”生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但我走過來了,“待”是不行的,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我從那些無助的眼睛里看到了晶瑩的光。
有的事沒有說出來過:學生時代,我轉換了數個班級,甚至有因為太“亂”而被拆掉的班。于是,我知道孩子們在面對班級的嘈雜時,總是有著和成人不一樣的感受,只因為他們是孩子。
感謝那些作為學生的歲月,直到現在它仍提醒著我,要讀懂孩子的心。
道路在那年擇定。許多年后我讀到羅伯特·弗羅斯特的《林中路》,我已經體會到,我所選擇的正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一條,它清寒而美麗,直抵天真無邪的內心。
二
1993年,18歲的我畢業了,師范畢業生的工資是每月145元,但寒假開始的時候,我領到了一筆“巨款”——300元年終獎金。
期末的最后一天,我穿過街道回家,在路邊看到一個招牌——“電腦培訓班招生”。那時候,小縣城里電腦是個稀罕事物,我把300元年終獎給了老板,換來5天的學電腦的機會。
現在我發現,那個決定是我人生中做出的第一個光榮而又正確的決定。
當時,電腦還在黑底白字的DOS時代,培訓班里沒幾個人,老師隨手丟過一本教材讓大家自學。從打字開始,先英文再五筆。“王旁青頭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直至現在,仍比唐詩宋詞還熟悉。
第二年,學校買了一臺電腦,微軟推出了第一個面向用戶的視窗版本Windows 3.1,我經常在打字員下班后,偷偷溜進電腦室,在里面一泡就是好幾個小時。記得有一次,我修改了分辨率的設置,屏幕上什么顯示都沒了。怎么辦呢?我只好重新啟動,看著硬盤燈狂閃,估摸著進入系統了,面對著什么都沒有的屏幕,輸入指令,最后一行命令一執行,嘿,熟悉的“>”和英文字符又出現了,那一刻真有成就感。過了兩天,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句話:真正的高手操作電腦時都不要屏幕。這句話我贊成。
或許天性適合,或許興趣使然,信息技術領域我有許多的探索和收獲,雖然我最終還是堅守著更喜愛的小學數學教學,但我深知,信息技術改變了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筑定了我教育教學的技術基礎。我在這個平坦的世界里學習,學習著“如何學習”,更學習著“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或許,20年前的我并不知道,“學習電腦有什么用”,但因為我選擇了學習,而“選擇努力學習的人,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收獲,并且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獲得更多的‘意外收獲”。“如果在許多年之后,你突然發現你多年前學過的東西那時恰好有用,那種驚喜的程度你可想而知。”新東方著名講師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所說的話,正可以作為我的成長感受。
三
2005年的一個晚上,一位教育雜志的編輯從網上傳來圖片,原來是一位讀者填寫的“評刊表”。在一欄“你希望看到哪位名師的文章”下面赫然寫著我的名字,編輯老師是“奇文共欣賞”,我卻慚愧而惶恐。我知道,就在這一年里,我先后在某教育雜志上發表了4篇小文章,“上鏡率”頗高,讀者誤把馮京當馬涼了。
之前幾年,我接連獲得了參加市骨干教師培訓和在幾次市縣課題現場會上講課的機會,畢業10年才在教學上稍有作為,按“五到十年教師成熟”的規律來說,已經算是遲的了。但喜歡閱讀、熟悉網絡并習慣思考的我,在教學教研的道路上如魚得水。這一年,我流連于多個教育網站,也在這一年,我改變了多年來的信息技術方向的博客內容,專心思考教育教學,堅持博客寫作。
網絡、教研、寫作,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了美麗的新世界。從2005年發表第一篇文章開始,到現在已經發表教育教學和數學科普類文章近800篇,并成為國內知名的科普組織“科學松鼠會”的成員,我體會著和孩子們一起游歷數學花園的樂趣。
孩子們是聰慧的。在我讀《給畢業的你們的送別信》時,全班同學潸然淚下。一個孩子對我說:“盧老師,你真細心,居然搜集了從一到六年級所有教過我們班的老師和中途轉走的同學的名字,登在班級紀念冊里。”我知道,教師的努力,孩子們看得見。
天道酬勤。教育學者朱永新教授在網絡上提出過“成功保險公司”的設想,他說如果你能堅持10年每日寫千字文反思,不成功則他包賠損失。我的經歷告訴我這不是玩笑話。斯波納著名的成長公式即指出“成長=經驗+反思”,葉瀾老師也說過:“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何況10年?
積累是重要的,正如一首歌中唱的“付出總有回報”。我并沒有“要做就做最好”的野心,但是習慣和興趣驅使我一路走來,走的是自己的路,積累起了屬于自己的精彩。
四
《異類》的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指出:“人們往往以為,天才加上努力等于成就。問題是,心理學家們越是深入研究聰明人的成功生涯,就發現天才起到的作用越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越大。”“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須達到一個神奇的數字:1萬小時。”
2009年6月的一個下午,我站在鼓樓科藝宮的一間教室里,面對各校的教研骨干,作《引入數學寫作,變革數學學習》的講座,這是我參加鼓樓名教師評選的環節之一。翔實的資料、鮮活的事例和詼諧的圖片,使“考場”里充盈著教研探討的氣氛。我發現教學中自己做的一些研究,雖然完全出于自發,卻在此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后來,不止一位教師對我說,正是從這個講座開始認識我的。
如今,我成為一名小學數學教研員,在新的崗位上學習著努力著。紛亂中我保持著內心的淡定,忙碌著也收獲著。一位領導對我說過一句福州人常說的話:做公家事,學自己藝。我知道這應當是我踐行的準則。
我,在數學教研的家園安身立命。回看人生中成長的四個篇章,在字里行間閃現的是我經過的每一所學校,指導過我的每一位領導、專家、師長、同事,還有和我共享學習樂趣的那些孩子們。雖然我沒有如多數人的回憶文章一樣,一一列舉出姓名,但他們共同交織的坐標系,讓我找到人生的位置。我期待著,能夠在今后的時光里,越積越厚,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帶孩子們漫游學習的美麗奇境。
堅守選擇,做好了自己,也就做好了教師。
是誰傳下這職業,黑暗里點起一盞燈火。有位教師說,在遠古的時候,當一位老人第一次坐在篝火前,為部落里的孩子講起從前的故事時,教育就開始了。普羅米修斯盜來天火,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則是把火種一代代傳遞下去。
修改借用《人民日報》的第一則官方微博,與大家共勉: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教育。
你怎么樣,教育便怎么樣。
你是什么,教育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教育便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