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運松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人類支配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因而學校素質教育的重點也應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但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由于人們對生態環境作用認識不足,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環境嚴重污染、破壞等。現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我國經濟 、政治、軍事、外交等重大領域的重要問題之一,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命健康。因此,生物學教師加強對中學生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增強憂患意識已是刻不容緩。下面是我在生物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從課本入手增強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存統一的認識
生態環境觀念淡薄,生態環境與人類及其它生物關系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是人們不能有效地保護,甚至人為破壞生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觀念,激發他們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的熱情,成為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就必須從課本入手,抓住課堂教學這條主渠道。現行初中生物學教材的許多章節都含有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在講述這些內容的課時,我特別注意突出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教學。如講綠色植物,它們必須從土壤環境里吸收水和其它營養,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從太陽光中吸收能量才才能正常生長;魚類必須在水的環境中才能生長;陸上動物要從生存的環境中吸取氧氣、水、食物。在講生物的進化一節,特別強調生態環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生物的進化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其所處的生態環境,如果該生物不能從環境中獲取生存所需物質,就會被生態環境所淘汰。另外生物作為生態環境的組成成分,其行為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調節大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細菌對于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也起著作用;草食動物食草,高等肉食動物食低等動物,這些現象都說明了生物與環境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生物和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如本地的沙葛和鄰市的沙仁(春沙仁)是馳名中外,若在別地種植風味或藥性就差別大了,讓學生知道這這差別是環境(水、土、氣候)引起。
二、從本地現狀現實出發樹立學生的生態整體意識
生物如此,人類也一樣。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連續不斷地從生存環境中吸取水、氧氣、食物等。生態環境諸因素是社會的自然財富,是發展生產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生產力的要素,是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但也是至發病,毀滅生命,改變自然規律的重要因素。由于人們對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重視不夠,人為破壞環境,導致了環境極度惡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脅的人口達28億。我國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萬公頃的速度發展。近年全國空氣中PM2.5含量不斷上升,灰霾天氣頻繁發生特別是今年灰霾天氣頻率加快,間隔變短,強度增大。雖然與風力、氣溫、降水及相關土壤狀況異常、氣候等有關系。但是,經過國家環保總局近日與中國科學院聯合首次進行科學考察結果看,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等人為破壞,汽車尾氣、工廠燃料放出廢氣為灰霾的天氣提供了主要的塵粒物質。也就是說,人為破壞是罪魅禍首。素有中華民族“母親河”之稱的黃河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20多次發生斷流。尤其1997年斷流時間達130多天,導致這現象的原因是人們過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黃河水造成的。2013年2月新聞媒體報導的湖南省萬噸含鎘超標毒大米,根據科學的調查是由于當地的工廠向地下排放含有毒的廢水污染引起。又如我校東南邊的木蒔淀粉加工廠由于不斷向我鎮的“母親河”(良西河)排含氰化物的廢水,使河水常年黑、臭,原在河里活潑可愛的小魚蝦沒有了,村民的禽、畜喝了河里的水都死亡。還有學校東邊的良西水泥廠,沒日沒夜地向空中排出蓋天閉日的黑煙,使到周邊幾個小山頭的草木死光,一片光禿禿,附近農作物嚴重失收。
三、結合我國國情教育增強學生的生態環境憂患意識
我國耕地、森林、草原、水資源絕對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科學落后,資源利用率低,同時浪費費嚴重。如耕地占世界的7%,卻要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更令人憂慮的是,長期以來,人均占有量少的事實并未引起足夠的警惕,森林的亂砍亂伐導致了生態的惡化,耕地大片廢棄,水資源嚴重污染。例如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下降導致水土流失,大片農田被荒。如黃河流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黃土高原曾經是草木蔥蘢,而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黃河含沙量巨增,黃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約10厘米。下游主河床已抬高2米,真正成為一條“天上河”。又如由于本地某彩鈾磚廠的廢物亂倒,使到幾百畝的谷西山塘受嚴重污染,大量塘魚死亡,附近幾條村的人畜用水受到嚴重影響。向學生講解國情及環境污染現狀,學生產生強烈的憂患感和責任感,也激發了他們為治理環境、保護環境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四 、組織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參與意識
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活動,既可以擴大學生視野,又可使學加入到保護自己家園的隊伍中來,培養其參與環保意識。如開展環境知識講座,學習我國有關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倡導他們過低碳生活;組織學生參加不吸煙、不用一次性杯、筷,購物不用朔料袋子,不打鳥等簽名活動;組織學生成立“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動隊,利用節假日到鎮街道、公園、自然村等場所義務清除廢棄包裝袋、飲料瓶等垃圾。讓學生為保護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保持清醒的認識,讓學生的生態環境警鐘長鳴
在講課過程中,要不斷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讓學生的生態環境警鐘長鳴。現在環境保護的意識雖在國家和人民中越來越引起重視。如國家引導企業升級,關閉閉污染企業,治理河涌,植樹造林,禁用塑料袋子等都表明黨和政府治理環境污染的堅定決心。但是,生態環境不斷被人為破壞,全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現為土地荒漠化加劇,水資源污染,亂砍亂伐,濫殺野生動物等人為現象和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危機重重。保護環境任重道遠,需要每位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增強環保責任感,努力學習,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為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