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亞太乃至世界格局中,印度是崛起勢頭較為迅猛的新興力量,也是印度洋和南亞次大陸上地緣位置最重要、潛力后勁最強大的國家。以中國為參照系,探討印度的戰略意圖和發展走勢,剖析其在經濟、政治、外交、社會等領域內的政策舉措,預測對鄰近國家和世界局勢的影響,以期加強戰略偵查,加深憂患意識,無疑是研判當今形勢的必修課。
尼赫魯曾說,“印度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亞洲未來將由印度所決定,印度將成為亞洲的中心”。這個“印度夢”自獨立以來,一直延續至今。數十年的和平國際環境,靈活務實的外交策略,印度國大黨的高超領導藝術,標志性領袖人物的巨大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強大的智力資源和科教基礎,經濟發展更加開放包容,與世界同步接軌等主客觀優勢,助力印度一路小跑,經濟實力躋身世界前十。
但不容忽視的是,印度在崛起進程中也充滿各種“荊棘障礙”。如人口基數龐大,農業生產落后,民族宗教問題復雜敏感,種姓、等級、婦女等社會矛盾集中凸顯,社會離心傾向日趨嚴重,與周邊部分國家還存在領土爭端等尖銳沖突。如果處理失當,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惡性效應,阻礙制約印度的深層次發展。
中印兩國,比鄰而居,淵源深遠。但自近代以來,中國為擺脫貧弱現狀,尋求富強之道,師法歐美俄日,孜孜以求,對同為“落難兄弟”的印度研究學習一直不充分。印度近現代的掙扎奮斗歷程及改革經驗,印度文化的獨特因子及其生命力,印度與西方大國的斡旋互動關系等重要課題,我們所掌握的一手資料還很不足,認知還很膚淺。
詳盡的研究分析,是知己知彼、料敵制勝的前提。對印度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地位重要的亞洲大國,進行各種形式的宏觀把握與微觀透析,不僅能明了他國發展動態,本國安全形勢,師人所長,補己所短,還能取得戰略主動權,并提高對大國關系的研判和預測能力。這無疑需要政界、學界在增強前瞻意識、豐富應對手段的前提下通力合作,相互支持,針對核心議題,抓住根本環節,細化研究方案,提出可行措施。而這正是我們此期選題的出發點,希望能以此為契機,喚起有識之士對印度精細研究的興趣,從而使學界和普通大眾對印度的認識不再嚴重滯后,相反,能更上層樓,更具體,更細微,更理性。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
印度越來越多的政界、軍界和學術界人士認為,中印之間經濟互補性強,兩國之間機遇大于競爭;中國和印度要在進一步發展長期建設性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建立“新型關系”。印度政府也多次表態,中印應從“對抗競爭”過渡到“合作競爭”,“合作中的競爭”是雙贏的選擇。
——尚會鵬
印度經濟崛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不僅具有促進經濟崛起的有利條件,還存在阻礙經濟崛起的制約因素。這并非單純的經濟范疇,也涉及政治、安全、社會乃至傳統文化等諸多領域。印度經濟崛起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這是由印度經濟崛起的國內外環境決定的。
——文富德
印度“強國夢”的國家目標總體來說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高國家戰略地位,與中國的民族復興目標有很多類似之處,兩國共同崛起的進程因而有較大可能體現為更多地尋求互補領域和共同利益的進程。從中印關系的長遠發展來看,兩個發展中大國的興起將有助于在國際體系中創造新的均衡格局。
——趙干城
現代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共同體。用鮮血換來的獨立創造了一種民族自豪感,但是并沒有即時帶來明確的民族認同。六十余年來,從社會精英到平民百姓,都在尋找自己所屬的社會圈在共和國的位置,也就是想要確定誰是這個新生共和國的主人。在這個尋找民族自我的過程中,歷史學家是最積極的參與者。
——劉欣如
盡管中印之間缺乏互信,各種矛盾摩擦時有發生,但是中印關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雙方對發展前景抱有信心。龍象共和有著“天人合一”、“梵我一如”的思想基礎,又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了經濟實利,只要把握方向,努力操作,前途一定光明。這里,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步驟顯得尤為重要。
——郁龍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