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華鳳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讓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都能有效發展,是擺在我們小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小學數學教育應該著力于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讓他們終身受益. 然而,綜觀當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則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的現象仍十分普遍地存在著。為此,站在重新審視新世紀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立場上,我認為我們在課堂上更應關注是:
一、靈活的課程導入
1.從學生的認知入手,創設問題情境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更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引導啟發學生揭示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把孩子們帶入數學情境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師應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在問題情境中產生對新知的需要,并在興趣的激勵下,提高探索去掌握新知。
2.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入手,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的提出要以激發學生解決的興趣、需要為突破口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坐不住,欲解決而后快。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3只猴子得到了10個同樣大小的桃子,然而它們在分桃子時卻打了起來,這是為什么?”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紛紛搶著發言:猴子不懂文明禮貌;10只桃子被3只猴子分,總會多出一只,猴子就此打起來了;因為10不能被3整除,所以猴子在分桃子時才會打起來。教師順勢接著問:“如果有幾只桃子讓猴子們分,它們就不會打起來了呢?”12只;15只;30只;……桃子的只數只要是3的倍數,能讓猴子們平均分配,這樣就不會打起來了。學生以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數學學習,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在學習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
二、 改變教學方式,給學生“發現”的時空
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陽光和空氣,學生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我們反對“滿堂灌”式的教學,師生雙方超負荷地付出,卻不能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去發現,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時空。
1.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1)設置障礙,促合作
現在的小學生一般都是獨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識強,并不善于與人交往合作。教學中要注意設置障礙,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與同學的不斷交流與合作、不斷相互幫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問的友誼和真情,從而愿意與其他個體進行交往與合作。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體會到快樂、成功,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2)創設條件,勤交流
教學中盡量地壓縮教師講解的時間,放手讓學生面對面地共同解決知識疑難,友好合作做實驗,熱烈討論辨是非,學數學的過程也就是學交往、學合作的過程。
2.給學生自由的時間和空間
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案,不要設計過于完美的過程,要留出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的發展。因為,作為一個自立的人,學生的成長需要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而且我們面對的是能力、經驗不盡相同的學生,提出同意的要求,不會適應所有的學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盡量根據顯示自己的能力。如在作業布置上,分為必做和選做內容,既使所有的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又使能力強的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不覺得是負擔,反而正是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總而言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在《數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進而內化為再創造的動力,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