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梅
摘 要:將多媒體技術應用至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僅能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達到綜合素質以提高教學目標,還能夠在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前提下符合教育規律,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培養。本文將從多媒體教學的必要性以及多媒體技術對語文教學的影響作簡單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語文;教學
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滿足學科教學的發展需求,能夠充分發揮計算機能夠利用網絡資源的工具性,多媒體技術用以搜集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在使語文教學改革得以被促進的同時使學生的素質也能得到培養。所以說,運用多媒體將聲音、圖像、動畫等結合為一體,構建出更形象、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將重難點直觀地表現在教學中,還能夠使教學效益得到提高,從而使素質教育更加有效地實施。
一、多媒體應用的優勢
1.1多媒體能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云南的歌會》時,筆者首先充分運用多媒體播放電影《五朵金花》中云南民歌《蝴蝶泉邊》,并讓學生欣賞后暢談自己對云南民歌的感受。面對屏幕上云南青年男女對歌的生活場景,一下子拉近學生與云南民歌的距離,學生初步感受到云南人民能歌善舞的一面,產生走進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談起感受也興致勃勃……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如在教學魯迅的《雪》時,筆者邊利用多媒體顯示飄雪的畫面,邊導入:“下雪了。窗外是好晶瑩的世界,雪的天堂。雪花紛紛揚揚地從天空飄落下來,就像玉蝴蝶。那熬了三十冬的老槐樹玉樹臨風了,枝上綴滿了雪的骨朵,靜靜地站會,仿佛能夠嗅到五月的槐花香了。這是李老師的雪。那飛揚的雪花飄落到魯迅先生筆下的時候,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走近魯迅的散文詩《雪》。”看著那飄雪的畫面,聽著教師那詩意的傾訴,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學習所需要的教學情境中。如果沒有多媒體所創設的情景,任憑教師聲音多么甜美,也無法一下子把學生帶入雪的世界中。
1.2多媒體能彌補教師不足,完善教學結構
教師作為一個傳授知識的個體,他所承載的知識和信息是有限的。一個有能力的教師不是傳授自己有限的知識,而是向學生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求獲得更廣泛的知識,這樣才能超越教師,超越眾人,獲得成功。現今的網絡世界提供了這個平臺,使之成為一種可能。如教學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時,筆者從網上截取“月球概況”“月球風光”“向你推薦”“月球考察”“中國探月歷程”等片段來充實課文資料的不足。其中“向你推薦”展示了1969年7月,美國人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風采,讓學生感受那偉大的歷史時刻。而“中國探月歷程”羅列了我國考察月球的偉大歷程,對于學生來說,這不僅是科技知識的有效積累,而且是課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題材。又如教學初七年級上冊《偉大的悲劇》一課,這是介紹有關南極探險的文章,說心里話,對于南極,教師所知道的也是有限的。借助于網絡所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相關知識,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學生也會喜歡學習型的教師,學習動力就會推動,課堂效果就會增強。
二、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
2.1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創造離不開知識的積累,但呆板、單調的學習途徑,會大大束縛學生的學習創造性,更談不上創造性的運用知識,所以應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知途徑。我們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營造學生積極思維的問題環境,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鞏固,這樣能為學生提供多種知識達標的路徑,能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路徑,能使學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間,這樣使學生學得的知識更牢固,又可以保持較大的思維靈活度,自然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2.2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能力
信息是社會進步、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何積累和運用信息,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基礎。信息能力包括對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交流、應用的能力。多媒體課件具有信息量大、知識面廣、技術手段多樣等特點,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把問題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可以有選擇性地搜集閱讀大量信息,還可以相互交流、討論,進行協作學習。這樣學生能保持思維的靈活性,也能夠增加思維的廣度,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時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不斷積累,同時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優化初中語文課堂策略,要重視利用多媒體優化學生分析課文內容的能力;優化開展研究性活動的方式;優化建設開放課程的情況,確保多媒體與語文課堂的優化發展完美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黃美霞.多媒體與語文課堂結構優化[J].新課程學習,2012(3).
[2]盧秀爽.淺談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天地,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