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基 陳震等
摘要: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通過分析不同播期、基本苗密度和施氮水平對油菜產量的影響,以建立稻茬免耕直播油菜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結果表明,稻茬免耕直播油菜在該地區試驗條件下,9月30日前后播種、基本苗密度為45萬~75萬株/hm2(即成熟密度為37.5萬~57.0萬株/hm2)、施純氮為270 kg/hm2的條件下有利于獲得豐產。
關鍵詞: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稻茬免耕直播;播期;密度;施氮量
中圖分類號:S56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9-1995-03
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是中國重要的油料作物,目前在中國年種植面積700多萬公頃[1],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國長江流域為油菜優勢產業帶,種植面積占全國的85%以上[2]。江蘇省是長江下游油菜種植大省,是重要的商品油基地,面積占全國9%,總產占全國12.5%[3]。揚州市江都區位于長江下游江蘇省中部,南瀕長江,境內地勢平坦,河湖交織,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氣候屬副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4.9 ℃,年平均降水量978.7 mm,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常年油菜種植面積2萬hm2左右。
目前長江下游油菜種植制度基本是以稻油兩熟制為主,種植方式以人工移栽和直播為主。這兩種種植方式目前在生產上均面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油菜生產的發展[4,5]。一方面,人工移栽由于勞動力投入多,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不相適應,造成油菜種植面積的下降[6-8]。另一方面,人工直播由于茬口銜接偏緊,不利于油菜的豐產豐收。我國長江下游拋秧稻、機插稻、直播稻等輕簡栽培水稻面積不斷擴大,使水稻收獲期推遲,江蘇省尤為突出,生產上一般在10月20日以后才能讓出茬口。10月20日以后播種的油菜普遍表現冬前生長量不足、凍害嚴重、春后難發苗,影響產量水平和種植效益的提高。為解決這些問題,特開展稻茬免耕直播油菜種植方式研究,通過對不同播期、密度和施氮水平條件下的油菜生長規律及其對油菜產量和效益的影響分析,建立稻茬免耕直播油菜高產栽培方法,以期推動油菜種植方式的改變,促進油菜種植面積的穩定和提高。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材料
試驗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勤豐村(119°32′41″E,32°27′16″N)進行。試驗地點土壤類型為水稻土類黃崗土,土壤質地輕粘,耕作層pH為5.6、有機質18.58 g/kg、速效磷15.69 mg/kg、速效鉀93.78 mg/kg。供試油菜品種為秦優10號。
1.2 田間試驗方案
采用裂-裂區設計,以播期為主區,氮肥為裂區,基本苗密度為裂裂區,3次重復。播期(A):設9月15日、9月30日、10月15日、10月30日4個播期;氮肥(B):設總施氮量為90、180、270 kg/hm2 3個施氮水平,施氮量的50%作基肥,50%作薹肥;基本苗密度(C):設15萬、30萬、45萬、60萬、75萬株/hm2 5個密度。各小區的磷、鉀、硼肥統一標準,均作基肥,其中磷肥(P2O5)用量為120 kg/hm2,鉀肥(K2O)用量為180 kg/hm2,硼肥(硼砂)用量為15 kg/hm2。肥料種類分別選用尿素(含N 46%)、過磷酸鈣(含P2O5 12%)及氯化鉀(含K2O 60%)。小區面積20 m2,小區間以隔離溝隔開,溝寬30 cm、深25 cm,四周留1 m寬的保護行。6月3日分小區實收計產。
1.3 數據處理方法
試驗產量折算為公頃產量,采用DPS 3.01進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油菜產量方差分析結果
由表1可以看出,播期、氮肥和基本苗密度以及三者互作效應的P值均小于0.01,說明不同處理及其互作條件下油菜產量之間都存在極顯著差異。
2.2 回歸方程模型的建立與檢驗
根據產量結果,運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法獲得油菜產量(y)與播期(x1)、施氮量(x2)、基本苗密度(x3)3要素的數學回歸模型:y=1 827.60-21.70x1+3.94x2+0.001 6x3。方程的決定系數R2為0.699,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模型的預測值與實際值吻合較好,模型成立。
2.3 不同影響因素下油菜產量分析
2.3.1 播期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2)表明播期對油菜產量的影響較大,9月30日播種的油菜產量最高,9月15日播種的次之,10月30日播種的油菜產量最低。其中9月15日與9月30日、10月15日播種的油菜產量差異不顯著,與10月30日播種的油菜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2.3.2 氮肥施用量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著施氮量的增加,油菜產量逐步提高,施氮量為270 kg/hm2時產量最高,為2 829.6 kg/hm2,與施氮量90 kg/hm2(2 136.4 kg/hm2)和180 kg/hm2(2 548.5 kg/hm2)相比產量增加幅度分別為32.45%和11.03%。其中,施氮量為90 kg/hm2與 180 kg/hm2的油菜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與270 kg/hm2的油菜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施氮量為180 kg/hm2與 270 kg/hm2的油菜產量差異不顯著。
2.3.3 基本苗密度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基本苗密度對油菜產量的影響結果見表4。基本苗密度在75萬株/hm2時油菜產量最高,為2 896.5 kg/hm2,隨著密度的下降,產量也隨之下降。經多重比較分析,油菜基本苗密度為60萬、75萬株/hm2時的產量極顯著高于15萬株/hm2,顯著高于30萬株/hm2;密度為45萬株/hm2的產量顯著高于15萬株/hm2;其他處理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2.3.4 播期、氮肥、基本苗密度互作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播期不同時,其達到最高產量時油菜的基本苗密度也不同,9月15日播種的油菜達到最高產量時,其基本苗密度為45萬株/hm2;9月30日播種的油菜達到最高產量時,其基本苗密度為60萬株/hm2;10月15日和10月30日播種的油菜達到最高產量時,其基本苗密度均為75萬株/hm2。各播期下各密度的產量總體上均是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3 小結與討論
3.1 播期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在該地區該試驗條件下,油菜播期以9月30日前后為最佳播期,此播期下產量最高。播期過早,冬前生長量偏大,消耗肥料多,造成落黃現象,如遇暖冬年份容易出現早薹早花現象,不利于高產;播期過遲,低溫會導致油菜生長慢、凍害重、產量低、風險大,從10月上旬以后,隨著播期延遲,產量逐漸下降。試驗中,10月30日播種的產量最低,雖然高產小區產量能達到2 334 kg/hm2,但仍比最高產量下降了近40%,凍害的風險也大大增加。遲直播油菜可能是災年抗災應變的一項措施,但在正常年份應該適期早播。
3.2 基本苗密度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基本苗密度對直播油菜的產量有顯著影響,基本苗密度在45萬~75萬株/hm2(成熟密度為37.5萬~57.0萬株/hm2)的小區油菜產量最高,這與該試驗地區多年試驗示范的結論有一點差別。江都區常年直播油菜以基本苗密度為45萬~60萬株/hm2的油菜產量最高。但從氣象與苗情角度分析,2009年冬前低溫來得早,越冬低溫頻頻發生,2010年春后連續低溫陰雨寡照,油菜個體生長量小,所以增加群體密度有利于提高產量,導致結果與之前有所不同。因此,為了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該地區直播油菜的基本苗密度應在45萬~60萬株/hm2比較適宜。早播的密度要低,遲播的要適當增加,這是提高直播油菜產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3.3 施氮量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產量逐步提高,以施純氮270 kg/hm2的試驗小區油菜產量最高,說明在高產栽培條件下,施氮量還可以適當增加。但遲播油菜并非如此,結合田間觀察結果分析得知,遲播油菜前期用肥少、葉色淡、苗體老健、抗寒性強,隨著施肥量增加,油菜葉色深、苗體嫩、凍死苗嚴重、成苗率下降。生長中后期由于遲直播油菜個體小,需肥量不大,所以產量并不因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反倒因施肥量過多而造成貪青遲熟現象。因此,建議在該地區高產栽培同時可以適當增加氮肥施用量,但要注意,早播的、低密度的可增加,遲播的、高密度的還應適當減少,特別是遲直播油菜要少施基肥防凍害,早施返青肥促生長,普施薹肥爭高產。
參考文獻:
[1] 張冬曉.我國油菜品種推廣利用現狀與發展對策[J].遼寧農業科學,2005(5):42-43.
[2] 宗錦耀.我國油菜生產機械化的發展現狀與對策措施[J].農業機械,2008(20):18-20.
[3] 包月紅,浦惠明.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配套農藝技術研究Ⅲ.機直播油菜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9(4):82-83.
[4] 王建平,姚月明,朱興連,等.油菜輕型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究Ⅰ.不同輕型栽培方式的特點及可行性分析[J].上海農業科技,1999(3):47.
[5] 張瓊英,周桂清,王國槐,等.播種期和播種方式對免耕直播油菜生長與產量的影響[J].作物研究,2004(3):167-170.
[6] 文建平.“雙低”油菜不同栽培方式的經濟效益研究[J].江西農業科技,2000(6):32-33.
[7] 侯 燕.油菜不同種植方式的產量及經濟效益的研究[J].耕作與栽培,2004(5):21-22.
[8] 官春云.改變冬油菜栽培方式, 提高和發展油菜生產[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6,28(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