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菲 鄭長德
摘要: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對生產力的研究逐漸從“因素論”向“系統論”轉變,而對農業生產力的研究還主要偏重于因素論的角度,從系統論角度還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根據系統論的觀點,農業生產力的研究應該從宏觀環境、單體因素以及因素組合能力3個層面來加以展開。滇西北地區分布著廣大的干熱河谷地帶,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獨特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帶,運用農業生產力系統論分析框架可以對麗江市華坪縣芒果產業生產力的現狀、問題和發展對策進行相應的研究。
關鍵詞:特色農業;芒果產業;生產力;系統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9-2213-04
特色農業是指以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因地制宜”綜合開發為基礎,圍繞著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目標,依托區域內的特色優勢農業自然資源,實行集約化、效益化、生態化的生產經營模式,適宜布局和開發生產優質、增值潛力大、技術含量高、收效快的農產品,并形成種養、加工、流通、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建設成為具有顯著的產品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現代農業開發形式[1]。在“十二五”期間云南重點開展“3699”工程,從糧食基地、養殖基地、特色作物基地和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推動農業發展,其中干熱河谷地帶特色農業基地的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滇西北地區的麗江華坪縣是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區,自1990以來把芒果業作為特色農業后,20多年來發展極為迅速,且在國內外都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以芒果產業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帶要在今后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并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對其生產力進行系統化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從國內生產力系統研究的情況入手,探索農業生產力系統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此為分析工具對華坪縣特色芒果產業的生產力狀況展開分析,并對其以后的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
1 關于生產力系統的研究
從20世紀30年代奧地利生物學家塔朗菲提出現代系統論開始,到20世紀40年代美國數學家維納創立了系統控制論與信息論,再到20世紀下半葉德國科學家哈肯創立了協同理論,國外學者對現代系統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在探討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多種因素以及分析它們在發展、運動中的諸多特征過程中,馬克思也把社會生產力作為一個系統來加以研究。我國學者對生產力所進行的研究大多是從“系統論”的角度開展的。李心平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運用系統論觀點來分析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矛盾。到20世紀80年“生產力系統”論被第一次正式提出來。熊慶梧主張對生產力的“動態考察”和“系統分析”,薛永運提出生產力三因素理論并認為生產力的合理組織是“巨大系統工程”。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我國生產力經濟學得以產生并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建立在一般系統論的方法論基礎之上[2]。
自從20世紀80年代生產力研究從“因素論”向“系統論”轉變后,關于生產力系統的研究一直是生產力經濟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近幾年來,生產力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生產力系統觀、層次、形態及構成等領域。姜正東[3]認為生產力是一種能力系統而非一種實體系統,它包括潛在生產力和現實生產力兩種狀態,并從自然力、勞動力、科學技術力、社會結合力、自然與社會和諧力5個方面來剖析了生產力系統的構成。孔慶新等[4]對生產力系統觀及生產力系統進行了完整的定義,從科學技術、教育和管理、直接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3個大的層面探討了生產力系統的層次結構規律,并歸納了生產力系統的6大特征。孫元峰[5]從直接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科技與管理、信息3個方面分別探討了生產力構成層次及相互關系。
鑒于我國生產力理論研究從“因素論”向“系統論”轉變這一趨勢以及我國生產力經濟學產生、發展、壯大是以系統方法論為基礎的實際情況,本研究的基礎概念(生產力系統觀、生產力系統定義)的界定采用了孔慶新等[4]的觀點,即生產力系統觀是指從系統論角度,基于系統思維方式,運用系統科學思想、系統科學理論和系統分析方法對生產力進行研究、反思和再認識而形成的一種嶄新的生產力觀;生產力系統是指由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區別的各種要素共同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由此可知,生產力成為一個系統的前提:一是要擁有組成這一系統的各個因素,二是各個組成因素間存在規律性組合。因此,新的生產力系統觀可以說是傳統的生產力因素論和生產力組合論的結合。
2 農業生產力系統
除了關注宏觀層面上的生產力研究外,國內也有學者針對特定部門的生產力系統如農業生產力進行了研究。但是,目前關于農業生產力的研究還主要是從因素論的角度,從系統論角度來研究的還很少。林政[6]認為農業生產力的構成可以劃分為:實體性因素(農業勞動者、農業勞動手段和農業勞動對象)、滲透性因素(農業科學技術)、介質性因素(生產信息和農業教育)、運籌性因素(生產管理、運籌決策)。
傳統農業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性影響尤為巨大,區域農業的發展還受本區域政府的產業選擇、產業定位等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農業生產力系統的研究應該包括一個宏觀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層面,它是組成農業生產力系統的基礎。基于此,結合孔慶新等[4]對生產力系統的概念界定以及林政[6]的農業生產力因素劃分,農業生產力系統研究可從以下3個層面展開:一是宏觀環境層面,包括地理、區位等自然環境因素以及產業定位、產業規劃等社會環境因素,它是分析農業生產力系統的背景基礎;二是單體性組成因素層面,如勞動者技能、勞動工具、土地質量、農業技術等;三是生產力因素之間的關系及組合形態層面,它反映為質態組合、量態組合、時空組合、總體組合策略以及運籌管理等方面,突出表現為經營、組織的模式和能力(圖1)。
3 滇西北干熱河谷地帶芒果產業的生產力系統研究
滇西北地區包括了云南省大理州的云龍、大理、洱源、劍川、鶴慶、賓川,麗江市的麗江、寧蒗、永勝、華坪,迪慶州的中甸、德欽、維西,怒江州的蘭坪、瀘水、福貢、貢山等縣。這一區域介于北緯29°15′-27°15′之間,屬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毗鄰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的區域大多屬于干熱河谷地帶。位于麗江市的華坪縣屬典型的金沙江流域干熱河谷區,熱量充足,干濕分明,氣溫全年較高,太陽輻射較強,其獨特的光熱資源為發展熱帶特色經濟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華坪縣自從1990年被列為云南省惟一的晚熟芒果生產基地縣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芒果產業發展極為迅速。華坪縣芒果栽培始于1966年,通過“八五”、“九五”2個五年計劃的推廣種植,芒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1年為935.44 hm2,2006已發展到擁有6.67 hm2以上芒果科技示范園22個,市級芒果“雙百”示范戶20戶,芒果示范村4個;2007年全縣種植芒果面積已達5 246.67 hm2,投產面積已達2 040 hm2,實現產值3 570萬元;2008年底華坪縣芒果面積已發展到5 373.33 hm2,產量9 350 t,產值4 160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8%),已建成66.67 hm2芒果示范基地6個(其中66.67 hm2綠色食品芒果示范基地1個)。同時芒果產業品種結構也逐步合理,1991年開始先后引進芒果品種43個,從中篩選出市場前景好、并能充分體現華坪優勢的中晚熟良種愛文、臺農、海頓、圣心、凱特、吉祿、肯特、金煌等8個品種,作為全縣推廣種植的主栽品種,市場優勢十分明顯[7]。此外,成立了1個縣級芒果專業技術協會、4個村級協會,建立了2個芒果營銷公司,注冊了“金川紅”芒果品牌商標,并通過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芒果認證,華坪芒果產業化經營開始起步,初步實現了“科技+協會+公司+基地”的芒果產業化經營格局。
3.1 華坪縣芒果產業生產力環境分析
3.1.1 自然環境、區位 華坪熱區屬金沙江流域干熱河谷區,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 m以下地區,熱區面積141 435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23.6%,大于10 ℃的積溫為7 091 ℃,全年無霜期長達303 d,年平均氣溫19.8 ℃,降雨量1 052.9 mm,蒸發量2 901.8 mm,相對濕度61%,全年日照時數2 541.2 h,熱量充沛,光照充足[8]。據專家研究,華坪獨特的熱區資源非常適宜生產芒果(特別是優質晚熟芒果),而且芒果質量在滇金沙江流域南亞熱帶氣候區是最優的[9]。
從區位上來看,華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北岸,東鄰“鋼城”攀枝花、南抵楚雄州、西接旅游名城麗江、北與有“女兒國”之稱的寧蒗縣相鄰。距省會昆明420 km,距麗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20 km,距攀枝花市中心70 km,距成昆鐵路格里坪火車站51 km、金江火車站93 km,距攀枝花機場95 km[10]。麗江、大理到攀枝花市的省級公路在該縣榮將鎮交匯,是滇西進入四川的必經之地。憑借其地理優勢,近年來鮮果除了銷往西南地區外,還銷往北京、天津、哈爾濱、烏魯木齊以及俄羅斯等地。
3.1.2 芒果產業定位及總體性規劃 在“十一五”期間,華坪縣政府在熱區資源的開發上提出了“黑色”產業起家(煤炭產業)、“綠色”產業富縣的經濟發展戰略,確立了建設熱區特色農業縣的戰略目標,制定了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規劃,把生態效益較好的芒果產業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在2008年制訂了《華坪縣芒果產業發展規劃》。預計到2015年全縣芒果總產量達到10萬t,總產值達到3億元以上,果農純收入達到2.2億元以上,成為中國重要的晚熟芒果生產基地。預計到2020年,全縣芒果將發展到1.33萬hm2,其中晚熟芒果發展到1.2萬hm2,實現綠色食品芒果生產1萬hm2,建成16個66.67 hm2優質晚熟芒果綠色食品標準化示范園、3條芒果生態長廊和2片666.67 hm2綠色食品晚熟芒果生產示范基地,總產量達到15萬t,總產值達到4.5億元以上,果農純收入達到3.3億元以上,使芒果產業真正成為全縣的綠色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產業。在“十二五”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中,又把芒果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龍頭產業,其發展目標(面積、產量、總產值、果農純收入等)又在之前規劃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突出“晚熟和優質”,主攻“綠色和精品”,整體提高華坪芒果產業水平,實現華坪芒果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逐步形成芒果生產區域化、良種化、標準化和產銷一體化格局,把華坪芒果優勢區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晚熟芒果生產基地。
3.2 華坪縣芒果產業生產力單體性因素分析
第一,單個家庭經營的芒果業在全縣芒果產業中占了很大比重。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約,從事這一產業的勞動者還主要以手工生產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縣芒果生產效率的提高;此外,農業科技部門雖多年來采用了“示范—技術培訓—實用技術應用推廣”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但效果不明顯,有很多勞動者還未充分掌握芒果嫁接、栽培、護理、采摘、土壤改良等技術,限制了芒果質量的提升。
第二,傳統手工勞動工具在全縣芒果生產勞動工具中所占的比重還很大,勞動工具還有待進一步從手工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據調查,由于芒果植株較高,在收獲時普遍存在著采摘難的問題,采摘時既費時又費力。
第三,芒果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需要從單純天然的芒果初級品逐步擴大為深度加工的多種產品。目前,由于信息不暢,果農不能了解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以及芒果產業發展趨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芒果品種的更新速度。
第四,經營模式單一。通過對已初步實現的“科技+協會+公司+基地”產業化經營格局分析發現,科技和協會的貢獻力度還很薄弱,現代芒果生產技術“下鄉”、“入戶”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由于模式單一,當地農戶在技術和銷售方面過分依賴公司,造成壟斷,這對于技術革新和新產品的開發不利。
3.3 華坪縣芒果產業生產力因素組合能力分析
首先,初步整合芒果生產力單體性因素,成立了縣、村級芒果協會,可以對本區域內的芒果生產活動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及咨詢服務;開始了公司化經營,公司除了對擁有的芒果園統一生產、管理以及銷售外,還注冊了“金川紅玉”芒果品牌,并負責采購果農的大部分鮮果進行包裝、處理后發往外地銷售。
其次,對芒果生產力進行空間層面整合,實施規模化、集群化生產,提高了芒果產業在區域內的整體競爭力。已建成6個66.67 hm2芒果示范基地,未來發展10個66.67 hm2優質晚熟芒果綠色食品標準化示范園、麗攀公路沿線的3條芒果生態長廊和兩片666.67 hm2綠色食品晚熟芒果生產示范基地,都是對芒果生產力進行空間層面整合的體現。
再次,實施了品種差異化戰略,發展晚熟品種,發揮產品成熟期差異優勢,錯開芒果大量成熟上市的高峰期,實行反季節銷售,從而獲得價格優勢。這是對芒果產業進行時間層面的整合[7]。
最后,舉辦各類節慶,如芒果節等,向全社會展現芒果示范園和特色芒果品牌,并開展芒果論壇、展銷及其他農產品營銷商務活動,宣傳自己的品牌。
華坪芒果生產力將展現其總體組合優勢,除了大大提升芒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外,還將發揮應有的綜合經濟效益。但是,華坪縣芒果產業仍存在產業鏈短的問題,即基本上只有上游的果苗培育、芒果生產行業和鮮果銷售,而下游的芒果深加工行業在本區還是空白。
4 結論和建議
4.1 研究結論
根據系統論分析視角,華坪縣芒果產業的總體生產力狀況如下:
1)生產力系統面臨的環境稟賦較為突出,主要體現在熱區氣候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相對明顯以及產業定位和規劃的科學性;
2)生產力單體性因素效能較低。由于干熱河谷地帶氣候、地形的復雜性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相對滯后,導致從業者素質偏低、生產工具的現代化程度不夠、信息獲取能力不足以及現代農業科技的貢獻率低等狀況,制約了芒果產業生產力的提升[8];
3)要素整合能力方面,時間層面組合、空間層面組合總體組合較為合理,但經營、組織模式等運籌和管理方面的效能較為低下。
4.2 幾點建議
華坪縣芒果產業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在于單體性因素效能的提高和要素整合能力的加強。
1)單體性因素的提升方面,要把勞動工具的改善和勞動力素質的提升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除了通過財政補貼提高生產工具的機械化水平外,還要廣泛開展農業技術下鄉,開展芒果生產系列化技術培訓等。
2)要素整合能力加強方面,一是要堅持上述“規模化、集中化和產業化經營”,特別是經營組織模式的創新,嚴格限制以家庭為單位的私自、無序性的毀林開荒;二是要延長芒果產業的產業鏈,近期需要發展好專業化保鮮、儲運行業,遠期應逐步發展良種研發、培育等上游產業以及果汁、果干、果酒、果脯加工等下游產業;三是要重視芒果產業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整合營銷,擴大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四是加強以芒果業為主的立體農業科技研究,在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達到最大效益的同時做好水土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何永彬,朱 彤,盧培澤.云南干熱河谷特色農業開發[J].山地學報,2002(8):445-449.
[2] 魏炳義,張佐友.生產力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 姜正冬.論生產力系統的形態、構成及其重心轉移[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3):73-79.
[4] 孔慶新,孔憲毅.論生產力系統觀[J].經濟問題,2008(4):25-27.
[5] 孫元峰.生產力的層次及其相互關系[J]. 前沿,2008(5):32-36.
[6] 林 政.農業生產力因素及其質態論[J]. 經濟問題,2008(10):73-75.
[7] 羅心平,劉光華,黃家雄,等.華坪芒果產業現狀與差異化發展對策[J].福建熱作科技,2008(1):46-47.
[8] 劉北樺,蔣 云,張士功,等.川滇金沙江流域南亞熱帶氣候區特色農業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2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