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暉

星辰滿布一望無際,鳥歌蟲鳴不絕于耳,青蔥甜蔗十里飄香,這里是群山環繞、碧水如玉的南方小鎮。斑駁的騎樓古樸沉靜,皮膚黝黑的人們勤勞淳樸。我在這里——“紅瓜子之鄉”扶綏縣渠舊鎮。
2012年7月,我來到了這片熱土,開始了我“三支一扶”志愿服務的旅程。當看到低矮的樓房、塵土飛揚的道路和一眼望盡的集鎮,聽到陌生的語言時,心里有些忐忑,但是我不怕,我告訴自己我還年輕,要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虛此行并留下一段不悔的青春。
農民,農村,基層,國家的基礎,社會的基石,希望我能在農村第一線散發青春的光與熱。
放歌——做一朵基層文藝浪潮的小浪花
“早上聽雞叫,中午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是過去渠舊鎮農民的日常生活狀態,有些村屯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單調乏味的生活不僅使當地農民精神貧乏,更讓一些不良風氣乘虛而入,侵蝕農民的大腦,污染農民的生活。
“早上精神爽,中午把活干,晚上歌舞歡”成了現今渠舊鎮農民生活的新狀態。一到晚上就熱熱鬧鬧看表演的歡喜景象如今在渠舊鎮的每個村頭都能看到。2012年8月份開始,渠舊鎮黨委、政府組織引導各村,開展以“百姓舞臺,歡樂農家”為主題的文藝匯演活動,我們這一群年輕人便成了“先頭部隊”,主要負責發動村民積極參與文藝活動,協助村里的文藝隊排練表演、搭舞臺控制音響等,而我有幸得到大家的信任,擔任了晚會的主持人兼演唱表演嘉賓。
村民自組的文藝隊伍活躍在各村屯中,他們自創、自編、自導、自演,農閑時段,在村頭、在舞臺開展文藝演出,在空地、在球場開展體育運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推動著渠舊鎮群眾文化生活蓬勃發展。
全鎮目前有75支自發組建的文藝隊參加了排練和演出,文藝隊員達到500多人,演出共282場次,觀眾達到35000多人次,文化惠民半徑逐步擴大。
在渠舊鎮的這場文藝大浪潮中,我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參與準備工作、主持、表演唱歌、拍照、寫宣傳稿,我這朵小浪花和其他浪花一起在文藝浪潮中歡快徜徉,一起見證了這個時期的熱鬧與激情。
描畫——為基層社會生產生活繪色敘文
基層很普通,無非農民、農村、農業;基層很重要,國家的每一項政策最終都是要落實到基層。來到渠舊鎮以后,我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負責宣傳工作。剛到渠舊鎮三個月,我就跑遍了鎮上二分之一的村,將近一年的工作時間里,我已經跑完了每個村,大部分的屯也都了解過,在這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可以宣傳報道的新聞點。
聽聞三合村許多村民開始養殖竹鼠,我們決定去采訪帶頭養殖竹鼠的返鄉青年甘碟光。
今年25歲的甘碟光兩年前辭去南寧的工作,帶著打工辛苦賺來的1萬多元,回家養竹鼠。2011年春節,他第一批引進的20多對竹鼠為他帶來了“第一桶金”——8000多元的收入。我們采訪時,他家竹鼠存欄有300多對,2012年竹鼠的收入超過了8萬元。
“竹鼠不‘挑食,養殖成本低。一只竹鼠從出生到出售,只需飼養4至5個月,投入的成本5元左右”,而一只1公斤的竹鼠售價100元以上。談到養竹鼠帶來的好處,甘碟光滔滔不絕,“竹鼠很少生病,比養豬還容易。每只成年母鼠每次產崽5只左右,每年可下三窩。”
在甘碟光的輻射帶動下,三合村渠思屯已經有20多個農戶養竹鼠。目前,全屯竹鼠存欄數達3000對左右,年產值超過50萬元。這么好的創業故事,我們當然是要宣傳一番,《甘碟光:飼養竹鼠奔富路》一文于2013年1月20日刊登于《左江日報》。
當然,基層的故事不只這么一個,每天都在變化、都在進步:發放新農保資金逐年上漲,新農合參保率逐步上升,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民生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建設等不斷開展,危房改造、沼氣池建設等受惠人數不斷擴大……鎮黨委、政府信心堅定,目標明確,攻堅克難,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夕陽紅——讓基層老年人笑得更燦爛
由于村里的青年人大多到城里打工去了,走在渠舊鎮的街上或村頭,看到最多的就是老年人。渠舊鎮山清水秀,空氣清新,老人們大多健康長壽。在渠舊集鎮上,你能看到八十多歲的老爺爺騎著三輪車到街頭幫人補鞋,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在售賣冰涼甜爽的綠豆粥,頭發花白的老人在兜售自家新鮮的蔬菜……這些呈現出老人們的健康體魄,但也側面反映了留守老人們的辛酸與無奈。
渠舊鎮有2.8萬多人,據不完全統計,共有8位百歲老人、90多位九十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2012年以來,扶綏縣加大力度打造“長壽之鄉”,積極推進高齡老年人生活補貼申請這一政策,即90歲以上老年人可享受每月100元的生活補助;百歲老人每月獲得200元的生活補助。
老齡工作也是我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如調查村屯老年人情況、審定高齡老人情況、宣傳相關政策、督促村干部及村民報名等工作。對于收入不多的高齡農村老人來說,每月100元的生活補貼顯得十分重要。由于村干部的工作比較多,加上自家農活要做,很多時候村干部會忘記這項工作,我便隔三差五地“煩”他們要申請表,村民們都很積極地交表,但關于高齡老年人生活補貼的文件未準確說明證照標準,很多老人用身份證上的照片充當證件照,結果一大批申請表被退回來。我把情況向負責這項工作的村干部說了以后,村干們面露難色,“小謝,那些老人很多都走不動,沒有辦法到鎮上拍照。”“那我抽空下去給他們拍照再幫他們洗出來吧。”作為攝影外行的我,上網學習了身份證照拍攝教程后,便拿上一塊藍布、一卷透明膠,背上相機,給老人們拍照去了。
由于我要負責的工作較多,而鎮政府里的車輛有限,一般只能逮著領導下村調解、下村考察時順便蹭車去給老人們拍照。照完相回來,發現有許多照片光線不好,我又上網看了很多修圖教程,一段時間內,同事看見我對著老人們的照片“搗鼓”,總會打趣道:“小謝,多看這些老人你也會長壽?!薄靶≈x,看,以后你老了就長這樣哦。”
到現在,凡是有老人到辦公室來訪,大家都會想到是不是來找我咨詢或申請高齡老年人生活補貼的,這種感覺很好,切實感受到了能為別人服務的滿足以及被人信任的感覺。
社會上的人形色各異,在基層農村,也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但我看到最多的,是樸實而又羞澀拘謹的農民。有許多群眾來辦事的時候并不敢進到辦公室來,詢問完后拘束地站在門外,怎么招呼都笑著站在門外,那一刻心酸的感覺涌上心頭,我們認為自己的工作很小很平凡,但對于很多人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堅定了我更認真、更努力工作的決心。
壯家村里,有嘹亮悠遠的山歌,但我依舊想為基層放歌,也讓我的青春放歌;壯家村落,近墨遠黛碧水如春,但我依舊想為基層描畫,讓大眾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也為我的青春描畫。
(作者系廣西崇左市扶綏縣“三支一扶”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