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基于現實情況、數據,分析電子行業的國際形勢以及中國電子信息行業情況。經國際比較,發現中國電子技術發展較慢,處于模仿國地位;經分析國內數據,發現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的問題。最終得出結論——只有加大對技術方面的投入,結合現今自己的資源稟賦優勢,往價值鏈的高位上爬,才能擺脫產品生命周期中模仿國的地位;技術水平不夠高的產品,可出口至發展中國家,以獲得超額利潤;但也應該注重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以此給自身的技術水平提升正效應,完成產業轉型。
關鍵詞:產品生命周期;價值鏈;電子信息行業;國際貿易轉型
1 引言
由于行業技術水平不高且國內市場需求不大,中國電子信息行業在2000年前發展緩慢。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計算機行業增長迅速提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在2000年后的發展極為迅速。2003 年,電子信息產業產銷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8 萬億元,增長34%;完成工業增加值4000億元,增長34%;利稅總額1000 億元,增長16%,其中利潤700 億元,增長17%;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1410 億美元,增長53.2%。 在取得發展成果的同時,行業內部也有不少問題:結構性矛盾依然制約著產業的發展,技術依賴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變;軟件產業增速放緩,缺乏核心技術的問題依然明顯;內外資企業的差距進一步加大。而且到2011年行業需求增長趨緩,景氣指數出現回落;電子信息制造業總體生產情況較為低迷。如今,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生命周期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產品的生命期的演變,弗農(1966)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模型,表現了在不同國家每種產品的生命周期發生的時點不同,與當今生產全球化的潮流相相吻合。國內有不少學者以此為基進行研究,胡培戰(2006)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一國產品在三個不同階段應該采取怎樣的戰略措施來發揮強化和保護作用,涵蓋了有法律法規、技術創新等方面;肖虹(2007)用上市企業數據實證證明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與產品生命周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曹德駿等(2009)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探討我國出口紡織品的變動周期,用歷史出口數據,結合龔珀茲(Gompertz)曲線建立時間趨勢模型,估計出中國紡織品發展趨勢。
從全球看,電子信息產品是全球化程度最強的產業之一, 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各環節在全球不同區域分布以及在某些區域集聚的現象非常明顯,利潤分配也有其地域性,分工極為明確。所以,我們應該關注在不同國家在該行業上的國際地位及其發展態勢,對我們產業轉型和貿易轉型有一定的啟示。本文將研究視角放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運用,分析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貿易轉型問題,包含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比較和國內分析,最后基于結論提出政策建議。
2 理論基礎
產品生命周期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農1966年在其《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費農認為:產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營銷生命,產品和人的生命一樣,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退這樣的周期,而這個周期在不同技術水平的國家里,發生的時間和過程是不一樣的,其間存在一個較大的差距和時差,正是這一時差,表現為不同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它反映場了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市場上的競爭地位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變化,如圖1所示。
而且,研究認為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各具其特征。在成長期,產品經過一段時間已有相當知名度,銷售快速增長,利潤也顯著增加;在成熟期,由于市場成長趨勢減緩或飽和,產品已被大多數潛在購買者所接受,利潤在達到頂點后逐漸走下坡路,市場競爭激烈,公司為保持產品地位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營銷費用;在衰退期,產品銷售量顯著下降,利潤也大幅度滑落。
3 國際分析
本文選取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價值鏈高端);日本(價值鏈中高端)、新加坡(價值鏈中端);中國、印度、巴西(價值鏈中低端)這九個(三類)國家分別就進口額、出口額和進出口額 來進行比較,分析各國分別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哪種地位哪個時期。
3.1 進口額和出口額
進口額和一國市場容量、需求偏好有很大的關系,還要考慮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對于人口較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市場需求就會較大。
其中,中國、美國、德國的數額較大;其次是日本和新加坡,走勢很接近;英法緊隨其后;巴西和印度的數值出于低位。從2000年至2011年增長幅度來看,中國在2000年后有較大的變化,從1014.8億美元增長到7011.9億美元。這與中國新時期處于較好的發展態勢有關,電氣、電子行業的發展較為迅猛,生產能力急速提升。其他國家是較為平緩的增長,美國的增長幅度僅次于中國,從3790.6億美元增長到5632.8億美元。日本和新加坡分別從1005億美元和997.3億美元增長到1836.8億美元和1743.9億美元。英法德的走勢是趨于平緩了,甚至有時候會下降。另外,巴西、印度因為總額不高,2011年兩國分別為529.1億美元和635.4億美元。
從現有數據來看,處于價值鏈中高端的六個國家的起始點都比較高,而且英、德、法、日、新的人口都是遠遠少于中國,但是在1996年之前進口都高于中國。中、印、巴是出于低位的,而后,那六國的增長較為緩慢,處于生命周期中的較為成熟的階段。
電子信息產業出口與進口方面有些類似,但是也不完全一樣。中國依舊是在總額有較大增長和總額較大的特點,在2001年超過了英國、法國和新加坡,在2002年超過了德國,并且在2004年超過了美國和日本。但是美國的出口額變得是很平緩。出口方面,美、日、德、新的趨勢很一致,總額不同可能是由于本身各國市場容量不同的原因,而趨勢相近則表明這個行業在這四國的階段較為接近。由于發展水平的原因,印巴兩國還是出于低位。
3.2 凈出口額
我們有更加直觀的發現。在1997-2011年,日本的凈出口額度一直位于高位而且穩定。中國在2005年開始劇烈增長,經過2008年經濟危機環境的沖擊(各國經濟環境都不好,外需萎縮)后,2009年又開始增長。新加坡的凈出口還是在正數,增長趨勢也較好,后期出于放緩的態勢。而德國、法國、英國都是出于較為輕微的凈出口為負的情況,而且有平穩地向下的趨勢。美國的表現最為突出,是急速的下降,也就是說每年的凈出口總額都在擴張。
圖2顯示了美國、新加坡、中國和印度的電氣、電子設備進出口總額。我們用淺色的來表示進口、深色的表示出口,折線上的數據標識的樣式來表示不同國家。
美國是進口大于出口,而且進出口缺口不斷擴大,進出口額都處于高位,是很明顯的產品生命周期中第5階段。新加坡是在2000年達到出口大于進口的狀況,之后缺口在擴大,現今缺口趨穩,可以說是夾雜了模仿國的第5階段和發明國的第3、4階段。中國則是在2006年實現了出口大于進口,之后缺口不斷擴大,而且現今還在進一步擴大,應出于模仿國的第4階段。印度則一直是凈出口為負,缺口也在不斷擴大,漸漸趨穩,情況相似于產品生命周期圖中模仿國的第2、3階段。
綜上所述,中國的電子信息行業在國際是出于模仿國的位置。相較于新加坡原來也是模仿國的地位,現今是模仿國和創新國相結合的情況,可以看出兩者在產品生命周期進出口交點的時滯,中國還是較為落后的。而美國是絕對的發明國地位,而且現在已經到成熟階段甚至更靠后。中國和美國的技術差距是巨大的,但是相較于像日本、新加坡等國也是有很大差距,還是處于比較滯后的狀況。但是,日本和新加坡的是中國很好的模仿先例,因為這兩國都是模仿國和發明國相結合的角色。也就是說,模仿國是可以通過中間地位進行轉型,最終還可以變成發明國進而奪取行業在國際上的優勢地位。
4 國內分析
國內分析將從分行業的產值增長率和利潤率走勢進行分析。產值增長率方面,分行業的表現也是比較出于一致的。大部分行業的大部分時期的增長率都是在0-0.7之間浮動,比較穩定。其中電子計算機行業、通信設備行業、電子元件行業和電子器件行業與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長率步調比較一致。有些行業,比如雷達行業、廣播電視設備行業的產值增長率是比較不確定的。各分行業在2003-2008年都是正向增長,尤其是2003年至2006年;但到2009年則出現規模的減小,這與宏觀經濟不景氣有很大的關系。
可見,中國的電子信息行業目前是以電子計算機行業、通信設備行業、電子元件行業和電子器件行業四個方面為主,占了大類行業產值大部分,它們是電子信息產業中的核心技術行業,也都是和大多數人生活工作關系密切而且運用廣的行業,要想拉動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可以從這四個分行業為主。
從圖3我們可以看出從2003年后行業的利潤率就是趨于穩定,沒有什么很大的突破。而到2008、2009兩年甚至還略有下滑。這是因為在2008、2009年經濟危機及其后續影響導致,而且由于經濟不景氣很多外資和國內投資都會變得謹慎,縮減投資規模。這對于繼續資金支持的電子信息行業就是一個極大的噩耗。而且,由于人才培養的不足和教育水平問題,中國高新技術行業的技術含量一直不是很高,而且很少有突破。所以,利潤率無法有一個很大變化是情理之中。而且,我們發現總體的利潤率是和通信設備行業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通信設備行業的發展潛力,并且能夠帶動整個產業。
5 結論及政策建議
5.1 產品生命周期在電子信息產業的運用
國際分析中,各國在該行業地位不同,可以是發明國、發明和模仿兼備以及模仿國。在模仿上的時滯效應,不同國家間也有差異。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中國一直都是處于模仿國地位,而且即便是在2000年后有一個很大的突破性發展,但是也沒有真正成為像新加坡、日本一樣的有模仿國和發明國角色合一的國家。模仿國地位是不可以短時間內改變的,越早模仿是越有利。所以,中國一定要盡可能地縮短模仿的滯后時間,在行業的國際競爭中盡量占據優勢地位。這就需要對行業加大投入,增加扶持項目。
5.2 不能忽略宏觀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宏觀環境是影響各行各業的基礎,縱然有產品生命周期的制約和預期,但是如果大環境的變動很大,對于行業有很不利的影響,也會使得結果的偏離。鑒于宏觀環境的重要地位。政府應該注意宏觀調控,必要時采取政策應對沖擊。另外,在貿易方面,在技術水平不夠高的產品上的生產,出口至比中國不發達的國家,可以獲得超額利潤;但也應該注重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以此給自身的技術水平提升正效應,完成產業轉型。比如中國應該多向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出口一些在國內已經走下坡路的產品,而與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合作,多出口一些高新技術產品,伴隨技術的引進。
5.2.1 技術突破,要在“微笑曲線”的兩端攫取利潤
電子信息行業是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行業的發展繼續大量的資金和知識型人才的支撐。只有重在發展技術,才能實現這個行業的產業轉型。而且,電子計算機行業、通信設備行業、電子元件行業和電子器件行業四個方面為主。對于產業提升也應該以這四個行業為主,有一定的空間帶動作用。要獲得更多的利益,在行業產業鏈中必定有附加價值高的地方。一個是新產品開發并投產;另一個是營銷渠道的建設,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基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現狀,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向發達國家學習重在研發,量力而行,形成自己的戰略優勢。并在產業漸漸成熟的時候,建立自己強大的營銷網絡。
5.2.2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的貿易轉型必須從產業轉型開始。基于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電子信息行業的優缺點。要想擺脫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唯一方法就是成為發明國。這是任重道遠的規劃,但也是必須實現的,否則中國將永遠處于不利地位。
產品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約束力的,如果一國一直處于模仿國的地位,是不可能從國際貿易中真正獲得很高的利潤。只有真正變成發明國才可能獲取超額利潤。中國現今可以借鑒日本、新加坡的模式逐漸進行產業轉型。最后達到貿易轉型,到達成為發明國的目的。而且要充分認識到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的劣勢,比如:產業結構失衡,核心技術缺失等等。
參考文獻
[1]戴翔.中國出口市場選擇與貿易轉型問題—基于分類市場的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1(6).
[2]戴翔.中國出口技術復雜度真的趕上發達國家了嗎[J].國際貿易問題,2011(7).
[3]郝旭光.試論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營銷策略-兼論如何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J].管理世界,1999(1).
[4]曹德駿,唐文軍,李長青.我國出口紡織品變動周期的實證分析—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視角[J].宏觀經濟研究,2009(7).
[5]呂慶華,儲敏.基于產品生命周期論視角對“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J].經濟問題,2005(12).
[6]胡培戰.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我國技術標準戰略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2).
[7]肖虹.中國上市公司融資決策的產品生命周期因素分析[J].經濟評論,2007(2).
[8]盧明華,李國平.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及對我國的啟示[J].北京大學學報,2004(4).
[9]毛藝萍,王斌會.增長型曲線模型參數估計的新思路[J].統計與決策,2006(4).
注釋:
①中經網數據庫:中國電子信息行業分析報告[R].2003.
②貿易數據來自聯合國.數據庫中六位數分類水平的HS (1992) 編碼貿易商品統計數據(1999-2011年)[Z].
③數據來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Z].(1949年-2009年)
作者簡介:魏雪霏(1991-),女,福建漳州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專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