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獨家專訪“863計劃土壤修復領域”首席專家陳同斌獲悉,目前“毒土地”已威脅到18億畝耕地紅線,而對“毒土地”進行“解毒”每畝約需投入4萬至5萬元,完全治理需要30年以上。陳同斌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日前,以他為首的科研團隊向決策層上報了關于土壤污染問題的建議。
所謂“毒土地”是指被重金屬等污染的土地,從土地性質來看,分為城市建設用地和耕地(本文指耕地);從污染源來看,主要分為重金屬污染、有機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陳同斌介紹,在我國被污染耕地中有8成以上是重金屬污染(主要是砷、鎘、鉛),主要來自于采礦、冶煉的跑冒滴漏和固體廢物堆存,及化工、電鍍等其他污染源,盡管已經歷了很長的過程,但呈快速上升之勢則是改革開放以來。“目前,‘毒土地已經威脅到18億畝耕地紅線。”陳同斌表示。根據中國水稻研究所與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此前發布的《我國稻米質量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顯示,我國1/5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其中鎘污染的耕地涉及11個省25個地區。
陳同斌表示,“毒土地”的主要危害有三種,一是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和衛生品質。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陳志群曾表示,由于農藥、化肥和工業導致的土壤污染,我國糧食每年因此減產100億公斤。環保部門估算,全國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二是健康危害。陳同斌和團隊通過調研發現,“毒土地”污染地區居民患病率、醫療支出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是社會危害。“湖南‘鎘米事件發生后,很多人已經不敢食用大米。”陳同斌說,“這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銷售,進而會影響社會穩定和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就陳同斌掌握的信息來看,目前中央已下決心“解毒”。他介紹,早在2010年,中央財政曾為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安排2450萬元(縣財政配套200萬元),在陳同斌團隊的技術支持下,該縣通過3年時間成功修復了1280畝受到砷、鉛、鎘、鋅等重金屬污染的農田,修復后的農田產量和質量都恢復到了此前水平。
“目前國內掌握的修復技術很少,主要有植物修復和使用重金屬鈍化劑兩種方式。”陳同斌說。其中,他發現的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研發出成熟的成套植物修復技術已大規模應用,采取這種模式,每畝土地修復成本約為4萬至5萬元。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2010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8.26億畝,按照1/5被污染耕地計算,全國被污染耕地約為3.65億畝,按照每畝4萬元成本計算需投入14萬億元以上。“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污染耕地雖然由農民耕種,但造成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農業活動本身,因此污染的責任者通常不是種地的農民,相反種地的農民往往是污染的受害者。與城市被污染土地修復不同,耕地修復應主要由政府全額買單。”陳同斌強調。
“重金屬鈍化劑是通過在土壤中撒施鈍化劑,以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屬,降低其活性和生物有效性,抑制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及其在農產品中的積累。這種措施每畝大約需要投入1萬元左右。”陳同斌表示,“這種做法可以保證農產品的衛生品質,但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目前有些修復技術已經成熟和具備推廣條件,但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農田土壤修復技術大規模推廣的一個限制因素。陳同斌建議,以污染程度、是否糧食主產區、治理基礎條件為參考,按照輕重緩急采取植物修復技術試點先行,以縣為單位推動,一兩年后取得效果,再以地市為單位全面推動,植物修復期間,對其他地區暫時采用重金屬鈍化劑方式。從資金投入來源來看,應該考慮治理土地污染的資金投入長效機制,在“誰污染,誰治理”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方式安排資金。
(本刊編輯部根據中國財經報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