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權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要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那么,在課堂中該怎樣密切生活與數學,使枯躁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使學生學得趣味盎然呢?對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小學數學教學怎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聯系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新知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個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學生通過借助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實際以舊引新
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是根據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大部分新知識都可以找到舊知識作為鋪墊,化新為舊,以舊引新,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開始學習“比”時,老師聯系實際舉出較多的例子:
①汽車2小時行90千米,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②小華家養雞12只,鴨3只,雞是鴨只數的幾倍?
③買3千克桃子用了7.5元,每千克桃子用多少元?……這些題目都是用除法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說成“什么除以什么”。隨之告訴學生:有時我們也把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說成“什么比什么”。
像上邊的例子還可以說成:
①汽車所行路程和時間的比是90比2;
②小華家雞和鴨只數的比是12比3;
③買桃子總價和數量的比是7.5比3。學習比例時再通過比的知識去過渡,使之“除法—比—比例”形成一條知識鏈,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三、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生活氣息
小學數學的實踐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已有的知識體驗的基礎上,從熟悉的現實生活中發現、選擇和確定問題,主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積極的參與,不斷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如教學“觀察物體”一節內容時,在課前我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找一找自己熟悉的物體進行觀察,課中進行介紹課前對物體觀察的結果,共同探究對物體的觀察方法,既可豐富數學的教學內容,又體現了新教材中“要以學生主體”的要求,課后要求學生或個人或小組帶著問題,運用課中所學對物體的觀察方法再回到生活中去進行觀察實踐活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前課后布置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你的體重大約是( )千克;學校教學大樓大約高( )米;一個蘋果大約重( )克;你穿的鞋的價值是( )元。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經驗積累的重要性,體會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身臨其境,進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四、讓練習與生活緊密聯系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我讓學生回到家里去計算一下紙板蘋果箱、火柴盒外盒、電視機屏幕的表面積,并進行比較。教學簡單的統計之后,問學生統計表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能解決哪些問題?并讓學生制作一張本校各年級人數的統計表,使他們知道課本例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對教材適當做些變形處理,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當然,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活動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但也要根據教材的需要、學生的實際運用得恰到好處,切不可搞形式主義和照搬照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