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強
新課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而學習過程的遞進和學習體驗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突破預設之外的新的構建,這正好是高效課堂教學所要求的教學境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課堂教學的感悟,談一談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方法與策略。
一、精心預設、虛實相生
在新課程背景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不過,不能忘記的是,我們在預設時需要有意識地“留白”,即預先留下“空白”。“空白”是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法。在語文教學中,空白藝術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留有思維的余地,講到適可,點到即止,留幾處空白讓學生去化虛為實、聯想思索,主動探知和動態生成。這種空白藝術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興趣,引起學生的聯想、想象,使語文教學實處含虛,虛處含實,形成無窮的意味、悠遠的意境,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藝術,因而教學也應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的藝術,追求那種“虛靈”的“空間感型”的“妙境”。所謂教學留白的藝術乃是指將留白手法運用于教學并以此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藝術效果和水平的活動。教師有意識地留白,就是遵循藝術創作中“虛實相生”的規律,在教學時留有余地,創造知識上、心理上的暫時性“空白”,追求啟發思維的藝術效果。通過教師所留之“白”,使學生生出“實”來,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無窮的意味和幽遠的教學氛圍。那么,該如何留白呢?
(一)拋磚引玉,抓重難點補“留白”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考慮教材特點及學生需要,本著“傷其九指不如斷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點難點關鍵處,精心設計教學方法,逐步深入,分層次、有梯度,讓學生慢慢進入角色,激活他們的想象力,進行藝術的補白和藝術的再創造,使文章在更高意義上充實、升華。
(二)馳騁想象,利用插圖想“留白”
葉圣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開拓讀者的想象。”現行語文教材圖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圖,這些插圖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啟迪性等特點。依據課文插圖,巧妙地設置留白,領悟教材內容所蘊藏的內涵,這是培養學生想象創新能力的重要憑借。
(三)聯想回味,利用標點填“留白”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文字粘連配合,成為文章不可缺少的細胞。標點的多樣性、豐富性為文章增添了許多內涵,而省略號的使用往往會使人產生“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的感覺。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個個靜止的省略號變成一朵朵思維的火花。
如《故鄉》一文,當“我”見到闊別二十余年的閏土時,我說了一句話“阿!閏土哥,——你來了?……”這短短的一句話,運用了五種標點,每個標點都值得學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時可創設留白:“我”當時心里會怎么想,請在標點處各加一句話,反映“我”當時的心情。通過填補空白,使學生從中領會“我”從興奮——歡喜——生分——疑問、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這樣的教學才會蘊含著鮮活靈動的生命力。
(四)余音繞梁,利用結尾悟留白
結尾是一堂課的“終曲”,教師可以在課尾設置留白,讓學生回顧與升華所學知識,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課已結束,而學生的思維活動卻在持續,一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這是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我的叔叔于勒》的結尾這樣寫道“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圣馬洛船,以免再遇見他。”針對這個結尾可設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從而讓學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親情被金錢奴役,人際關系異化的現實,激發同情、憎恨之情。課后再留下一篇習作《于勒來到我們身邊》來對比遷移,使這種情感得到延續和升華。
二、預以成規,生而創新
為了讓我們的課堂煥發出無限的生機,體現出充滿成長的氣息,我們在課堂上必須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預以成規,生而創新。讓預設和生成有機融合,使師生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得到共同提高。
1.讓預設和生成在借題發揮,衍化生成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往往與其認知水平、個體差異密切相關。面對學生隨時可能提出的知識難題,甚或與解讀文本無關緊要的問題,則需要教師借題發揮,衍化生成,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迸濺出創新的火花。一位教師在執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突然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老師,三味書屋那位先生家里的畫為什么畫著梅花鹿?為什么要學生對著梅花鹿行禮?”問題一出,全班嘩然,連老師也始料未及。老師馬上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衍化生成的好機會。在學生討論無獲后,老師進行了點撥:為什么要畫梅花鹿呢?只能從諧音上來理解其寓意。“梅花”的“花”諧音“花”,“鹿”諧音“祿”,意味著學生讀書可以換來榮華利祿。這就是封建時代的“讀書論”。教師點撥到這里,學生的疑惑解開了,認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讓預設和生成在放與收中,促成生成
所謂“放”,就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究問題;所謂“收”,就是指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信息進行必要的歸納和再生成,從而使學生自主獲得的知識明確化、系統化。筆者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力求做到收放自如,既放得開,又收得攏,即讓預設和生成在放與收中有機融合,實現“放”與“收”的和諧統一。
下面是筆者在執教《孤獨之旅》時的一個實錄片段: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位導演,準備將《孤獨之旅》一文中農家少年杜小康在蘆葦蕩放鴨的經歷拍成電影,你準備將哪些鏡頭搬上銀幕呢?請大家再讀課文,結合相關句子,發揮想象,把這個鏡頭描繪出來。(這是“放”,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
總之,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預設”“留白”和“生成”,預設要有彈性,有留白的空間,以便在目標實施中能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膽鼓勵、利用;對消極的、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應采取更為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作為教師我們要有動態生成的理念,要科學而藝術地融合“預設”“留白”和“生成”。唯有如此,課堂教學才會成為一種藝術,才會成為動態生成的生命歷程,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師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才會共同得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語文教學的永恒話題,更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追求語文課堂的高效,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它取決于教師自身教學藝術的發揮,也取決于教師對教學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們能立足課堂,立足學生,不斷學習、實踐、反思,我們一定能擁有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