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寒香
摘 要:語篇教學的目標主要在于學生通過語篇學習獲取相關信息,在上下文中理解相關語言知識,在閱讀興趣與能力獲得初步發展的同時,在文化意識、情感態度方面也獲得同步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英語;認讀;聽讀;跟讀;自讀;誦讀;泛讀
有幸參加第十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英語教學觀摩研討會,聆聽許多特級教師的精彩紛呈的觀摩課,對閱讀教學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讀”是最具有豐富內涵的。按閱讀先后來說,可分為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這是通過整合逐步落實在整個語篇教學過程中。
一、閱讀前
1.認讀圖片或實物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借助圖片聽讀和讀懂圖意。南師附小的張泉老師在上5B Unit 7 A busy day(A)時,先出示David 的圖片,問:Whos the boy?What time does he do the things?由圖片引出語篇,并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一層次的聽讀訓練。在整體感知后,很注重引導學生認讀書中的三幅圖。如:
Picture 1:
Question: A. What time is it?
B. Whats David doing?
C. How about his mother?
Picture 2:
Question: A. What happened in the afternoon?
B. What does he want to do?
C. What does he need to do?
Picture 3:
Question: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在認讀圖時,第一幅圖老師講得特別詳細,后兩幅簡略。由扶到放,讓學生獨立認讀圖意,培養學生的認讀理解能力。
2.認讀單詞
全語言教學論提倡在自然、真實、完整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讓學生感知整個語篇全過程的意義,閱讀是為了獲取信息,人們在閱讀時更多關注整體語篇而非個別詞匯的意思。一般而言,語篇中必然會有新單詞,對語篇中出現的生詞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進行初步的理解,并獲得相關的感悟,可以在第二課時重點突破。
二、閱讀中
1.聽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語篇大意
在認讀新詞和圖片后,張老師先以框架式問題:What time
does he do these things?(get up,have lunch,clean the library,do housework...)引領學生聽讀課文,揪住課文的主線,并提供一份David一天的活動表,要求學生整體感知理解,并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初步用第三人稱單數描述。如,David gets up at... He has lunch at ...從而體會課題A busy day的含義。
2.跟讀,深入理解語篇,更關注局部細節
跟讀是先讓學生聽錄音跟讀或老師示范朗讀。學生在跟讀中,對關鍵詞句或一些重要的語言點會有所關注,而且純正的語音和語調更能感染學生,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從而為學生的自讀起了示范作用。
3.自讀,學會合作學習
學習第二幅圖時,張老師在讓學生認讀圖后,提出三個問題:A.What happened in the afternoon? B. What does he want to do?
C.What does he need to do?要求學生自讀這部分,給學生更多獨立閱讀的機會,如遇到困難,可以同伴互讀交流解決問題,從中學會合作學習。
4.在誦讀中品味語篇
閱讀理解所經歷的心理過程是一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過程,前者針對詞句的理解,后者則更多的關注背景知識及推論、聯想等閱讀技能和體驗。在由總到分的閱讀后,張老師又引導學生誦讀整個語篇,回歸整體。
三、閱讀后
泛讀,對語篇的運用和拓展有一定的作用。
泛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可理解為復述語篇或讀同學自己寫的語篇。復述課文是閱讀教學中較難的環節,體現了師生對語篇的內化和理解。張老師在整體語篇教學后,出示了本課的提綱:In the morning, David... In the afternoon,...At night,...請同學幫David完成練習,也就是復述語篇并交流。同學們在課后相互交流和泛讀對方的語篇中分享閱讀的快樂。
總之,在本語篇教學中,張老師立足教材,追求本真,將精讀和泛讀相結合,反復運用多種閱讀策略,有效地融為一體,孩子學習語篇如像游泳一樣,不是偶而站在水中,學生整個浸泡在水里,感到自由自在。他們像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
參考文獻:
[1]胡維芳.以課堂交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M].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版,2007(2):28-30.
[2]馬劍輝.小學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探析[M].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版,2008(8):12-15.
[3]俞紅珍.對小學英語“讀”的思考[M].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版,2007(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武進鄒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