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學習的實際出發,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自主搜集資料
信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知道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其實,搜集本身就是一個語文實踐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學習《黃果樹瀑布》一文時,為使學生充分感受瀑布雄偉壯觀的景象和大自然的偉大神奇,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觀看瀑布自然風光的錄像,從報刊雜志、書店、展覽館、家庭藏書等地方查找有關瀑布的圖片,以及古代、現代作家、詩人贊美瀑布的詩詞文章。并做一回小導游,為這一旅游勝地寫一篇導游詞。通過搜集、整理并寫稿,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更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布置學生認真查閱搜集“安史之亂”的材料,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安史之亂讓原本繁華安定的國家岌岌可危,也把詩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層,開始了長達八年的逃難生活。在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鄉難歸。他親眼看到了叛軍的燒殺搶掠,看到了“路有凍死骨”的慘相,忽然,傳來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安史之亂”徹底平復的消息……在對古詩寫作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學生不難體會到:詩人“喜欲狂”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自己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可以回到故土,安度晚年,但更重要的是,祖國從此重歸統一,不再山河破碎,百姓從此安居樂業、免受戰亂之苦了,從而體會詩人深深的愛國之情。
二、課堂角色表演
眾所周知,愛動、表演欲望強是小學生的天性。語文教學中讓其扮演課文中的角色,不僅可以使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大大提高,更能培養學生理解課文語言、運用課文語言的能力。
在教學《狐假虎威》這一課時,學生讀懂課文后,我讓學生自導自演“狐假虎威”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文中一個小動物的角色,回家和家長合作認真練習。再利用專門的時間在班里推選出五位小朋友分別戴上老虎、狐貍、小鹿、兔子、野豬的頭飾,現場表演。當“老虎”跟在“狐貍”背后,一邊向前走一邊東張西望的時候,扮演小鹿、兔子、野豬的同學完全根據自己的想象加進了他們之間的對話:“瞧,狐貍今天怎么這么神氣?”“呀,他身后有一只大老虎!老虎會把我們吃掉的,快跑呀!”“是啊,雖然狐貍沒啥了不起,但他身后的大老虎太可怕了,咱們還是逃命吧!”從學生的表演可以看出,他們不僅讀懂了課文的內容,更是體會到了“狐假虎威”的含義。這樣的學習成了一種娛樂,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可以毫無顧忌地自主選擇、自由活動、自由表達,給自己帶來歡樂、帶來興趣、帶來自信、帶來成功。
三、經典誦讀比賽
誦讀經典是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它能幫助今人修身怡心,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能讓今人以圣人為師,汲取歷經歲月沉淀的人生哲理。小學階段正是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期,讓學生誦讀一些國學經典,會如春風化雨,浸潤學生的心田,為他們一生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國學經典大多短小精悍、音韻和諧,郎郎上口,非常適合學生唱念、誦讀。優雅的學習環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提高誦讀的效率。為此,我們可以利用學校的走廊、墻壁,教室的黑板報、學習園地等營造濃厚的經典誦讀氛圍。在熟練誦讀的基礎上,再根據學校和班級學生實際,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調動學生誦讀的興趣。比如,我校每年都要開展一次經典誦讀比賽,同學們興致盎然、精神飽滿、感情充沛,或朗誦,或演唱,或舞蹈,以不同的表演、吟誦形式,詮釋心中的國學經典,將膾炙人口的經典演繹得多姿多彩。
四、班級詩歌擂臺
相對于平時呆板、沉悶的機械背誦古詩名句,緊張刺激的班級詩歌擂臺賽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我們班級的詩歌擂臺賽每月舉行一次。先把學生按照學習能力進行合理分組,每組基礎分為100分,答對一題得10分,答錯一題扣10分。然后全班同學共同完成熱身賽。學生精神飽滿地完成熱身賽之后,比賽正式開始。第一輪由每組推選一名隊長和兩名隊員參加,分為隊長題和隊員題。第二輪為搶答題,這一輪比賽中,每個學生都屏住呼吸,認真聽老師的題目,爭先恐后地舉手搶答,比賽進入了高潮,同學們異常興奮,個個激動得小臉通紅。第三輪是為對手選題,本環節把提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組同學都在一起熱烈討論,絞盡腦汁想為對手出難題,答題的同學則群策群力,共渡難關,氣氛緊張而又熱烈。比賽結束,根據積分評選出獲勝組,此時很多同學還意猶未盡……
總之,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要積極拓寬學生學語文的渠道,引領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海縣實驗小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