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明

小學品德課程在涉及新課程改革的具體操作過程中,不斷遇到各種困惑和挑戰,主要表現為新課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本文結合平時的教學,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創設教學情境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合理選擇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充分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在享受中學習。如,在學習《怎樣到達目的地》一課時,在指導教學“我是小小導游員,交通工具我推薦”時,我問:生活中我們出行又該怎樣選擇交通工具呢?讓我們來做小導游幫幫一位小朋友吧,有位小朋友名叫張天明,他家就在南京,他們家人決定“五一”期間到遼寧省大連市去旅游。請你為張天明一家推薦從南京到大連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供他們參考。
教師同時出具地圖以及相關資料:
在這里,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地圖和參考資料為學生多元選擇交通工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支撐,便于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
二、發揮主體作用
建立高效課堂,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前充分準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動起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前準備活動,在教學教程中讓學生參與自主評價。小學生有了一定認知基礎,能對事物做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斷和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他們多一點發言機會,多一些活動機會,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多加肯定鼓勵,對他們不足之處多加熱情幫助,無疑會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激發學生情感
情境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行為動機的實踐,在品德教學中,明理是基礎,導行是關鍵。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信念的過程中,必須指導他們的道德行為,使學生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知道怎樣按道德規范去行動,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運用情境導行,可以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如,教《平安回家》時,指導學生觀看有關目前交通安全現狀的一段錄像(多媒體課件結尾展示:交通事故就像猛虎一樣,每天都在吃人傷人。據我國有關部門統計,全國交通事故平均每50秒發生一起,平均每2分47秒就會有人喪生于車禍)。這里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刺激了學生的聽覺、視覺,以觸目驚心的數字撥動學生的心弦。設置一定的情境,使學生獲得走向他人心靈的通道,經驗他人的經驗,體驗他人的體驗,提高移情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遵守交通法規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運用情境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道德認識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規范,使學生的道德認識和情感得到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道德認識不斷內化成道德行為,再由道德行為的實踐養成道德習慣。
四、尊重獨特體驗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教師要熱情鼓勵并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教學活動開啟學生求知明理的動機,引導學生探究圖文中蘊含的道理,鼓勵學生獨特的見解,讓學生感受道德思維發展的樂趣。教師在品德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解決問題和理解文本,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提出個人見解。但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并不意味著教師引領作用的游離和旁落。品德課的獨特體驗可通過小品表演或現場演示,讓學生親身體驗,采用“角色換位,引發共鳴”,達到情動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時,要注意在課前進行小品表演的排練,準備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樂伴奏等,寓品德教育于藝術教育之中,以藝術的感染力增強這門課的教育性。在沒有條件進行小品表演時,也可在課堂上分配角色,進行朗誦、對話和動作演出。如,我在教三年級上冊的《心中的110》一課時,先讓學生在課前對文中的情境進行排演,我扮演騙子、人販子等。總之,在學生開展活動時,我不把自己當成冷漠的旁觀者,教案的實施者、始終牢記新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激活者,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不同內容及教師自身等具體情況與條件,靈活運用,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從而創設出適合學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真情體驗中獲得感情升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心理和行為素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海縣洪莊中心小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