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低年級口語交際無處不在,在課堂中培養,在活動中訓練,在生活中實踐,只要教師有心、留心、用心,就能為學生創造口語交際的廣闊天地,為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乃至日后成功地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興趣;生活;情境;習慣;延伸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原大綱中的聽話、說話改成了更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口語交際,并把它擺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兒童口語交際的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想”說,“想”交際,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在激發興趣上下功夫。在口語交際的訓練課中,通過創設情境,可以克服學生交際中的障礙。例如,我在上《找秋天》這一課時,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今天我們來做個游戲——傳悄悄話。用開火車的形式傳,看誰把老師的話聽得最清,傳得最準,說得最響。”學生都躍躍欲試,爭著搶著要傳話。課堂氣氛一開始就感染了學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愿意交際的欲望。又如,在教學《北風和小魚》一文時,先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字句來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冬天北風的猛烈。接著,我讓幾個學生分別戴上北風、小魚、青草、梧桐樹、鳥兒的頭飾分角色朗讀。同時,在朗讀中加上適當的表情、動作。通過課堂表演,增添了情趣,形象直觀地再現了課文內容,使學生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越來越敢說、敢演,使“靜”的課堂“動”起來。
二、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言之有物
蘇教版語文教材在語言訓練材料、教材內容的編排體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教材中口語交際的內容和話題,有的與學生生活實際距離較遠。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從兒童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口語交際的話題兒童化、生活化、趣味化、知識化。要上好口語交際課,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根據兒童已知的知識、經驗背景選擇好話題,并設計好交際的情境,使學生主動投入,言之有物。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環境布置、聲像畫面、動作或實物再現等,將人際交往情境引進課堂。如,鄰居間借物品、學生間借學習用品、問路、上學、回家途中、過馬路、乘車、購物、道別……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角色,使學生身臨其境,有話可說,讓學生在情趣中交際。訓練時,可以由點到面,讓一組學生進行示范交往,然后用“滾雪球”的方法進行操練,應允許學生自由結合,自由會話。我在上《在馬路上》這一課時,就采用了這種方法,請一位學生去找他的好朋友、小伙伴自由組合,一起商量:你們想到哪里去?你們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在這段時間內,每個學生都有自由發言的權利,一組交際完后,再請其他組進行交際,教師只需幫助他們安排交際的順序和給予適當的語匯提示就可以了。有了這樣的交際空間,兒童在活動中就會主動地交流,逐步學會交際的本領。
三、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大海睡了》一課時,我設計了一節以“星空”為主題的口語交際課。課前我利用了兩三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輕松觀看了《神秘的星空》影片片段,在優美的音樂和畫面中,學生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津津有味地觀看著,完全被影片中浩瀚的星空吸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內容說給大家聽聽。
四、課外延伸,培養良好的交際習慣
現代社會對口語交際的能力要求愈來愈高,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不僅要在課堂內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更要注意課外的拓展和延伸,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因為生活是學生最廣闊的課堂,要引導學生關注周邊發生的事和物,多與伙伴、家人以及熟悉的人積極交流,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社會上既作為一個能理解、善思考、會判斷的忠實聽眾,又成為口語流暢、充滿自信的演講者,這才是我們口語交際教學的真正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實驗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