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燁東
近幾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迅猛。2012年,我國電影票房達到17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城市影院全年新增銀幕3832塊,增幅超過40%,全國平均每天新增銀幕10.5塊。
影視行業的良好前景吸引了社會各路資金,不僅VC/PE熱情高漲,近兩年大批VC/PE機構開始進入這一行業,許多不懂影視產業運行規律的個人資金也大手筆進入影視圈。雖然近幾年電影票房增速很快,但是每年能夠盈利的影片不足20%。某影視公司老總笑稱許多投資人“閉著眼睛進來,留著眼淚出去”。
目前,影視投資主要集中在影視作品拍攝和發行兩大環節,投資電影的資金多以投資影視公司的方式進入影視行業。
去年影視行業發生了22起VC/PE投資案例,已披露的投資總額高達2.12億美元。其中較大兩筆投資為,盈峰創投、德同資本等公司聯合投資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影視制作公司海潤影視3222萬美元,后者曾出品《重案六組》、《亮劍》等眾多優秀電視劇;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投資歡瑞世紀影視傳媒2981萬美元,歡瑞世紀影視傳媒則曾拍攝《畫皮二》、《小時代》等電影。
然而作為文化產業,影視產業有其特殊性,且中國的電影產業正在迎來發展拐點,觀眾口味也飄忽不定,市場讓人捉摸不透。即便是名導演的大片也可能遭遇“滑鐵盧”,影視作品拍攝的投資有可能讓資金“打水漂”。
《金陵十三釵》、《一九四二》等名導演、大制作影片的賠錢,使得“大片”與高票房之間的必然聯系被打破,分析影片票房走勢更需關注影片質量、觀眾口味與市場需求。然則不僅觀眾口味陰晴不定難以判定,對影視產品的分析也與一般的產品評估不同,受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并非完全的量化分析,哪部影片能盈利誰也說不準。
不僅對影片拍攝的投資風險不低,對發行環節的投資同樣也難以保證盈利。中國電影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上游制片業和下游院線終端都非常龐大的格局,本應成為產業驅動關鍵所在的中間發行環節卻非常脆弱。國外則已有成熟的影視發行體系,可以預見未來國內影視劇發行方面將會快速成長。但是在國內影視市場,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以及與院線等方面的關系,產業外資金難以進入這一體系內并分得一杯羹。
隨著中國引進的進口分賬大片增多,中國電影產業積累多年的種種矛盾也在外力作用下暴露出來。中國電影的創作、發行、放映等領域都迎來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拐點,原本被輕視的創作、發行等環節逐漸被重視,且產業鏈愈發完整。從國外成熟市場的影視產業發展規律來看,一些影視產業目前比較薄弱的環節未來有較好潛力。
除去影視作品拍攝與發行,兩個風險較小、準入門檻不高且未來比較有潛力的環節值得關注。在這些環節上進行投入,可以減低對產業不熟悉及資源較少所帶來的投資風險。
一是后期制作,目前我國影視后期制作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與好萊塢差距較大,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后期特效多過實際拍攝的美國電影《環太平洋》在中國的票房超過了北美市場,這一現象非常罕見。這也可以看出國內市場與觀眾對此類后期制作精良的影片仍有不低的需求,高質量的影視后期制作公司及相關器材仍有需求缺口。
二是衍生品設計與生產環節。美國電影衍生品收入可以占到電影產業收入的73%,而國內此塊份額還不足10%。《喜洋洋與灰太狼》等影視作品開發的一系列衍生品收獲了市場的良好反饋,資金可關注與影視作品相關的音像圖書、毛絨公仔、玩具禮品、文具服裝等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