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7月9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加快石景山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發展的意見》(京政發〔2013〕17號,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促進石景山區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提出培育壯大主導優勢產業、推進服務業改革創新發展等三項任務和市財政轉移支付、投融資等七項支持政策。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正式以市政府名義向社會傳達出了推動石景山向服務經濟深刻轉型的強烈信號,藉此引導全社會聚焦石景山。
市政府用正式文件的形式,首次向全社會肯定了石景山從傳統工業向綠色生態轉型發展的戰略思路;首次肯定了石景山發展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現代金融、商務服務、旅游休閑五大主導服務業的產業定位;首次在現階段提出了政企分工合作的新思路,明確了針對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石景山政府在規劃政策制定、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環境優化中的主導作用,以及首鋼的自主轉型、合作開發、招商選資三種開發建設模式;首次給予了石景山發展服務業的投融資、財政轉移支付、載體建設、人才引進等七條具體政策;首次肯定了試點區提出的國家保險產業園、鐵礦石交易中心、西山八大處文化景區、天泰山旅游休閑區、蘋果園交通樞紐、地鐵六號線西延等16個重大項目建設。
石景山發改委副主任房之煒認為,“五個首次”對石景山產業重新實心化、重新嵌合首都功能鏈、承擔世界城市分工、提升區域地位、實現功能轉換等,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機。
“正如市委書記郭金龍所言,石景山已經走出了轉型低谷,正在步入深化轉型的快車道。” 石景山區委區政府研究室主任趙恩國向記者表示。
因何試點石景山?
石景山是北京市唯一的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相比全市服務業在經濟總量近八成的占比, 2013年上半年石景山服務經濟僅占地區經濟63%的比重,不難看出,選其作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更多的還是出于促進區域經濟轉型的考慮。
“對于服務經濟占比較高的區縣而言,成為試點的作用僅限于‘錦上添花,無非就是使服務業發展的更好,而對于轉型攻堅階段的石景山而言,則是‘雪中送炭,不僅可以促進服務業在首都實現均衡發展,而且有利于首都服務經濟內部結構的調整升級。”房之煒說。
其實,之所以將試點看作是對石景山“雪中送炭”,是因為類似石景山這樣的區域,從傳統工業轉型到服務經濟,諸多發展的困局有待試點破題。
首先在政策方面,曾長期圍繞首鋼發展的石景山,此前制定的經濟政策主要服務于工業發展,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嚴重缺失。自2005年之后,石景山才陸續出臺了30多項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這一方面表明了石景山轉型服務業的態度堅決,另一方面也說明石景山此前促進服務業發展方面的政策極其“貧血”。
其次是城市環境方面,多年以首鋼為核心的石景山,已經形成了工業化為特點的城市結構和面貌,基礎設施配套極不完善,服務業發展的載體嚴重匱乏,與服務業發展要求的環境極不匹配。
再者是資金投入方面,石景山區域面積較小,財政實力有限,自身財力根本無法支撐大面積的開發建設,只有成為國家級試點,才有可能讓國家、市、區等財政資金形成發展的合力。
最后是對外形象方面,一提到石景山,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首鋼,潛臺詞便是環境的嚴重污染,而轉型服務經濟,亟待石景山重塑對外形象,引進具有重大帶動輻射作用的服務性項目,形成發展服務業的吸引力。
四大亟待解決的服務業發展障礙,更加突顯了石景山成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的重要性。
也正是因此,在爭創國家試點之時,作為轉型區域的石景山憑借其提出的成為試點后的三大戰略意義而一舉奪魁:一是試點區建設可為國家現階段在中心城市調整搬遷大型企業提供“示范”效應;二是試點區建設將對提升首都城市功能和促進首都全面協調發展具有“助推”作用;三是試點區建設將對加快石景山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區域經濟轉型起到有效的“突破”意義。
試點三年“萬事俱備”
實際上,此次《意見》的出臺,距離2010年石景山成為國務院認定的首批37個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之一,已經過去了三年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市政府的相關支持細則在謹慎醞釀,石景山也在加快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的服務業發展。趙恩國告訴記者,2006年石景山的服務業占石景山的經濟比重還不足31%,2010年為57%,2013年上半年已經達到了63%,而且發展勢頭依然強勁,“今年7月份全市的經濟統計數據顯示,石景山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速度排名全市第一,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在城六區中排名第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城六區中排名第三。”
而對比近幾年的發展數據后不難發現,服務經濟其實已經彌補了首鋼搬遷后的經濟總量,目前首鋼對石景山的財政貢獻約為8%,搬遷調整之前長期占據半壁江山的歷史正式劃上了句號。
更為重要的是,石景山的服務業發展質量得到了不斷提升。房之煒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石景山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收入147億元,同比增長22.5%;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收入372億元,同比增長29%;現代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15.2億元,同比增長12%;旅游休閑產業實現收入16.8億元,同比增長9.2%。而與之相對應的萬元GDP能耗卻同比下降約6.9%,提前超額完成北京市下達的萬元GDP能耗下降指標。
“在成為試點的三年間,不僅社會輿論關注熱切,石景山內部的積極推動也力度空前。” 房之煒向記者詳數了七大“具體行動”。
第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全力推動試點區建設。試點區獲批后,石景山區迅速成立了由書記、區長任組長,全區38家委辦局為成員單位的試點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推進服務業發展和試點區建設的統籌協調工作。推動了市政府《關于加快西部地區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繼出臺,爭取到各項支持資金近14億;并研究制定了《石景山區“十二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出臺了《石景山區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實施辦法》等近30項扶持政策,為區內企業安排了4.5億扶持資金,全力構建促進試點區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支撐體系。
第二是確定主導產業,明確試點區發展方向。在充分借鑒其他地區轉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石景山區立足區域實際,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全力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并確立了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現代金融、商務服務、旅游休閑等五大主導產業,加快試點區建設,服務區域轉型升級。
第三是加強招商引資,支撐試點區加快建設。以“招大引強”的招商思路,石景山建立了以經濟貢獻配置經濟資源的機制,招商引資工作不斷向高端化、優質化發展。2011年-2012年新引進企業3512家,累計注冊資金177億元;今年上半年,新引進企業643家,其中注冊資本金億元以上企業8家,千萬元以上企業64家,總注冊資金達75億元。拓展招商引資平臺,成立招商辦專職工作機構,進一步完善招商網絡,與15個省市駐京商會建立合作招商機制,推進連鎖招商、政企合作招商。通過京港洽談會等平臺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中國農業發展基金公司、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等企業入駐石景山,擴大了區域發展影響力。
第四是強化服務意識,全力打造“石景山服務”品牌。通過制定出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系列政策,創新推出了石景山服務“118”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服務企業的政策體系。近年來,石景山連續召開經濟發展推進大會,共制定了30余項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有效促進全區經濟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商業項目的合作開發。組織31家“綠色通道”服務體系成員單位為駐區重點企業提供“審批一條龍、服務一站式”的服務,出臺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為駐區企業創造了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石景山服務”品牌。
第五是推進載體建設,拓寬試點區發展空間。石景山始終強化項目的帶動作用,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首鋼光影文化季”活動,推進了西山匯新媒體產業基地、京西會展商務區、西山八大處文化景區等一批重大項目,產業集聚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目前,中關村石景山園已成為區域轉型發展的龍頭引擎,金融產業集聚度和“長安金軸”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銀河綜合商務區、臺灣文化創意商務區等重點功能區建設正有序推進。
第六是加快區域建設,逐步優化試點區環境。近年來,石景山不斷加強城市主次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內部交通網絡。順利推進了西北熱電中心建設,有序實施了老舊供熱管網改造工程,全力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服務業發展。通過加強城市運行管理,深入推進“智慧石景山”建設和應用,實現3G全覆蓋,大幅提高城市信息化、標準化水平。
第七是加強宣傳推介,提升試點區品牌影響力。石景山專門召開了服務業試點區推進大會,并在第十六屆京港洽談會上對試點區進行了推介,強化試點區品牌影響力。通過舉辦京西消費節、臺灣美食文化街等重大活動,依托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不斷加強宣傳推介力度。國家發改委也面向全國宣傳介紹了石景山區的工作經驗。
三年的積極準備,讓石景山正直奔高品質、高速度的服務業發展目標而去,隨著市政府《意見》的正式出臺,石景山距這一目標已越來越近。
年注資3億“切中要害”
其實,在《意見》出臺的同時,市政府也釋放了另一個重要信號,地域狹小的石景山大建設、大發展的時代即將開啟。
為配合這一時機的到來,《意見》在具體的政策支持中也頗具針對性,最為搶眼的是,《意見》提出,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優先安排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資金,以資本金注入等方式,每年3億元,連續5年支持試點區投融資平臺建設,加快試點區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重點產業園區及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而作為石景山唯一的政府對外投融資平臺,石景山國資公司自身的整改工作其實在更早前已經開始,也為市政府資本金的注入創造了有利條件。自2009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后,國資公司便一直致力于規范發展。
2012年,通過股權劃轉、資產整合、將政府公益性和經營性項目授權平臺管理等措施,石景山國資公司正式建立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三會議事規則,實行了公司治理結構,資產負債率從整改前的71%下降到42%,持續經營能力得到顯著改善。
目前,北京銀行貸款抵押擔保整改工作已經完成,并尋找到了實力較強的擔保公司替換原政府信用擔保為開行貸款提供擔保,國資公司的資產總量已達78.64億元,凈資產達43.18億元,三年平均凈利潤為2.15億元,具有了穩定的現金流和有效回報,也就是說平臺的整改工作基本完成,具備了再融資的能力,可以為石景山接下來的大發展、大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其實,在成為國家試點之后,石景山的融資需求已日趨迫切。據石景山國資公司副總經理羅智慧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石景山的重點建設項目有20個,項目全部由國資公司進行立項、建設和管理,投資總額為116.25億元,2013年當年的投資額就達36.46億元,相比石景山年20億左右的財政收入,融資需求巨大。
而對于此次《意見》中提到將向國資公司注入3億元資本金,羅智慧坦言作用重大,“國資公司現在的注冊資本金僅為2.08億,注入3億元之后,將極大地增強公司實力,有效發揮資金杠桿作用,徹底改變此前最高年度融資17億元的歷史,大大提升平臺融資能力。”
最重要的還是融資手段的創新,羅智慧告訴記者,為改變公司此前僅向銀行貸款的單一融資模式,整改完成之后,國資公司已于2013年申請發行額度為10億元的企業債券,用于固定資產項目建設。而根據2012年末國資公司的凈資產規模,公司可發行中票的上限為10億元,該項工作也正在申請之中。
此外,公司還可發行短期融資券10億元。還可用出租的房地產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根據抵押房地產的評估值最終確定貸款額度,保守估計可獲得銀行貸款5-6億元。
而這些都是依據國資公司當前43億的凈資產而做出的估算,若根據石景山區政府進一步做強國資公司的推進力度,年底前國資公司凈資產規模將增至60億元,再加上市政府3億元資本金注入后的杠桿撬動作用,羅智慧表示,國資公司的融資能力還將在此基礎上提升一倍以上,大致可獲得總額80億元以上的資金。
同時,為滿足接下來石景山持續的大量資金需求,羅智慧透露,石景山國資公司已經與銀行、大型國企、機構投資者取得了共識,各方將共同出資組建一支總規模在100億以上的私募產業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石景山區的地方經濟建設,投向區內重點建設項目、產業園區建設及有發展前景的的優質企業。“國資公司計劃出資20億元,將撬動100億以上的資金杠桿。”
“總體來看,石景山國資公司通過自身整改已取得實效,初步建立了‘借、用、還、轉‘的一體化融資經營體系,市政府未來連續五年的資本金注入可謂切中要害,將使石景山國資公司具備更強的自身造身功能,融資能力也會大大提升,有能力為石景山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資金保障。”羅智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