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 要: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兒童思維發展,是語文教學應該研究的課題。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兒童思維發展的可能性,通過案例證明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兒童思維發展是有效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思維
在《〈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綱要〉解讀》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了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這句話概括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兒童的思維發展是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因素,小學語文理應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今教育不斷進行著新的技術革命,新媒體的運用,改進了課堂教學的模式,同時也改變著兒童認識世界的方法,拓展了認識世界的途徑,深刻影響著兒童思維的模式,這對培養和促進兒童的思維發展、促進兒童的智力水平、發展兒童的創造力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準確地把握語言概念,豐富兒童語言理解
概念是對事物最本質的認識,也是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認識概念是十分重要的,這是他們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第一步。兒童對于概念的把握是逐步形成的,例如,最簡單的魚這個概念,也許最初兒童認為生活在水里的動物就是魚,久而久之,他們發現蝌蚪也生活在水里,他們就會不斷深化對魚這個概念的認識,魚不僅生活在水里,而且它們擁有尾、鰭、鱗等其他特征,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前面的認識又被推翻,因為鯨也具有尾、鰭、鱗的外部特征,但鯨并不是魚,從而兒童最終形成魚的概念。從這一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概念是伴隨兒童成長的,也就是兒童成長的過程離不開概念的形成,而準確地把握概念是兒童認識世界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也是兒童進行思維活動的基礎。
特別是低年級兒童對于一般性概念的認識尤為重要,而人們認識事物,受到地理位置、時間空間以及眼力、聽力、觸覺的限制,不能夠全面準確地認知,而減緩了兒童認識事物的進程。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突破人的肢體觸覺的限制,而獲得最大限度認識事物的可能。
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漸漸”這個概念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就可利用多媒體演示瓶中之水隨石子一顆一顆遞增慢慢升高的過程。這時,不用問如何理解,只需拋一個啟發性的問題:你發現了什么?學生便自然說出了“慢慢、漸漸”二詞,水到渠成,很是自然。這就是把抽象的概念直觀化。
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能打破時空、突破人的感覺不足,讓兒童準確理解和把握概念,對于科學概念的形成是有促進作用的,有了科學概念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就不會發生錯誤,出現歧義。這對于規范兒童語言、正確地表情達意很有幫助。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展示文本思維結構,為兒童的思維發展提供模式
學習語言的目的主要在于交流,交流的形式主要是兩種,一是口頭交流,二是書面表達。要使交流的材料被別人接受,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結構和思維形式,例如,歸納法、演繹法、三段論都是最基本的表達形式。特別是中年級兒童是學會書面表達的起步階段,往往思維表現得比較混亂。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深入了解文本的結構,讓學生把握表達的一般邏輯方法對于兒童學習表達是十分重要的。
一篇優秀的作品,無論語言運用、表現手法,還是結構安排,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最直接的范文。因此,要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可通過范文引路,以仿寫、改寫、縮寫、擴寫等手段進行訓練,以得到良好的思維結構訓練。
為了更好地展示文章的結構,我們經常用電影蒙太奇的方法,把文章的結構全面準確地展現給學生,例如,《廣玉蘭》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廣玉蘭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課文分為三段:第一自然段寫晚上作者散步時被廣玉蘭的幽香所吸引;第二至五自然段為第二段,寫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形態以及葉片的獨特,第六自然段為第三段,總結全文,點明作者喜愛廣玉蘭的原因。特別是教學第三段的時候,我們分幾個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了廣玉蘭的色美、形秀、香幽的畫面,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廣玉蘭的美,同時對文本寫作的結構有了深刻的理解,啟發了學生在介紹一個物體的時候,可以從事物的幾個方面逐一表達。
小學生是借助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這一教學流程中,學生不僅是在學語文、學表達,也是在潛移默化地學習文章的結構,在直觀的世界里加深印象,將靜態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生活畫面,把抽象的結構變成直觀的思維。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拓展思維空間,為兒童的創新思維提供條件
想象是思維的體操,是創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驅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由此可見,表象越豐富,想象就越開闊、越深刻。事實證明,想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展開。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使互不相連的聚合黏結……語文學習也是如此,只有為思維提供巨大的空間,才能讓學生的思維無限拓寬。
想象來源于生活實際,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課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遙遠,如山村、大海、森林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甚遠,給學生學習造成了障礙,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想象力難以拓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喚起學生的想象。如,在學習《大海》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事先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大海的資料,如,圖片、文字介紹,有關故事、電視中的信息等等。課堂上,組織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相互討論,學生獲得很深的感受。然后,再利用播放關于大海的錄像資料,配樂朗誦等直觀形象的手段,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結合演示,引導學生想象:大海是什么樣的?站在大海邊,你想對大海說些什么?大海能為人們做些什么事情呢?通過活動,學生的激情得以迸發,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發展到了高潮。
信息技術的運用打破了時空界限,喚起學生無窮的想象,有效地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從而讓思維馳騁萬里。
總之,在我們的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兒童思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寧.學科創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趙呈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中市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 卞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