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輝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研究的方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體育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分析了我國農村體育發展起伏變化的背后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探討了新時期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趨勢。
關建詞:農村體育;發展;回顧
農村問題、農民問題和農業問題一直關系到經濟發展、國民素質、社會穩定和國家富強,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大事。農村體育的發展深受社會變遷的影響,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農村體育在不同歷史階段表現出了不同的發展結果,不同的地域環境和經濟背景也造就了不同的發展狀況。
一、起步階段(1949-1956)
建國初期的群眾性體育活動,首先是從廠礦和機關開始,然后才逐步擴展到農村,這反映了農村體育一定程度的滯后性。1954年1月《新體育》雜志發表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秘書長榮高棠同志的文章《新中國四年來的體育運動》,提到了農村體育活動。“在廣大農村中,體育運動有了一定開展。山西黎城、河北懷安等地結合民兵訓練,開展了武術、單杠、雙杠、木馬、投手榴彈、越野賽跑等活動。安徽巢縣、廣東臺山縣等地農民組織了各種運動隊。”1956年6月,國家體委和青年團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會議介紹了先進單位的經驗,肯定了在農村中主要結合民兵訓練,利用農閑季節開展體育活動的做法。強調農村體育的開展必須依靠青年團、婦聯和民兵等青年組織,并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堅持業余、自愿和簡便易行的原則,盡快建立農村體育組織,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干部。會議明確提出了“體育為民服務”的全新的農村體育思想。
二、曲折發展階段(1957-1965)
1956年以后,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全面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時期,1957年冬季之后,農村中出現了排山倒海的社會主義生產建設高潮,帶動了農村體育的大躍進。1958年5月,國家體委在山東高唐縣召開農村體育工作現場會,總結并推廣了高唐縣農村體育大躍進的經驗,提出要將生產和體育擰成一根繩。生產可以帶動體育,體育活動又能促進農業生產。在“大躍進”的錯誤口號以及“左”傾思想指導下,我國農村體育出現了一個表面上轟轟烈烈的局面。在農村中普遍推行“勞衛制、等級運動員、等級裁判員”,大搞形式主義的“千人表演”、“萬人誓師”大會,甚至在農村抗旱過程中還抽調數千人搞體育訓練,耗費大量資金去購買體育服裝和器材,嚴重的影響了生產和群眾生活。1960年下半年后,國家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特別是自然災害嚴重的地方,基本不搞體育,有些縣甚至撤消了體委,完全停止了有組織的體育活動。1964年,隨著國民經濟開始好轉,農村體育也逐漸活躍。當年2月江蘇召開了農村體育工作座談會,總結了當時農村體育活動中的主要經驗,即:體育活動必須根據農事活動規律作安排,要扎根到生產隊或自然村。開展活動中應本著自力更生、勤儉節約的精神,解決場地器材問題,并要貫徹業余、自愿、小型、多樣和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
三、畸形發展階段((1966-1976年)
1966年5月從城市開始的為期10年的“文化大革命”,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農村體育在這一時期呈現出特殊的畸形發展局面。1966年7月16日,毛澤東主席暢游長江,發出“你們應該到大江大海中去鍛煉”的號召。7月28日,國家體委發出通知,要求貫徹毛主席指示,開展群眾性游泳活動。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主席向全國廣大城市學生發出“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的號召,在農村,體育活動成為知識青年充實生活,娛樂消遣必不可少的內容,他們與當地許多愛好體育的農村學生一起創建和修整運動場、購置器材,成為當地的體育活動骨干,在那個文化娛樂生活極度貧乏的年代里,吸引和帶動了大量的農村青年,推動了廣大農村地區體育活動的發展,對當時的農村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起到了傳播、帶頭的作用。與此同時,農村民兵組織開展的體育活動也逐漸增多,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軍事體育活動,促進了農村體育的發展。1972年11月20日-30日,全國農村體育工作座談會在安徽蕪湖召開,交流了恢復和開展農村體育工作的思路和做法,并提出了《關于進一步開展農村體育活動的意見》,促使農村體育活動又獲得了一定的復蘇與發展。1973年以后,在江青反革命集團別有用心的鼓動下,農村體育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強化了農村體育與政治的聯系,在全國農村掀起了“學大寨”和“學小靳莊”活動,廣泛興起了體育活動熱潮,使農村體育活動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呈現出異常的興盛。在文革動亂和凋敝的經濟狀況下,在壓抑的政治氛圍中,包括農村體育在內的群眾體育不可能出現整體的進步和發展,少數典型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四、恢復發展階段(1977-1991)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我國體育事業也逐漸從混亂中走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也使農村體育擺脫了左傾錯誤的干擾破壞,使農村體育健康向前發展。1978年11月,國家體委在湖北省黃陂縣召開了縣體育工作調查會,,明確了縣體育工作的任務、工作方法、工作作風等問題。1982年11月,國家體委、文化部、共青團中央在福建龍溪地區角美公社聯合召開了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制定了新時期農村體育工作的方針、任務和措施。標志著我國農村體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84年12月,國家體委在湖南省桃源縣召開了全國縣體委主任會議,共同研究和討論了關于加強縣體育工作的意見,確定了從1985年開始在全國開展創體育先進縣活動,將我國農村體育又向前推進了一步。1988年10月,第一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北京舉行,同時表彰了第二批80個全國體育先進縣和1000多名全國農村體育積極分子,成為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標志著我國農村體育已進入一個有獨立組織、形成系統專門組織機構和既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又有較高技術水平,全面社會化的發展時期。
五、全面發展(1992年-至今)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標志著中國全面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帶動起全國方方面面的改革,我國的體育事業也全面進入社會化和產業化發展的新時期。為使群眾體育適應整個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1995年我國頒布了《體育法》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群眾體育活動得到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全民健身工程”以及“雪炭工程”的實施對于改善農村貧困地區體育場地設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基礎作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國家體育總局將2004年定為“農村體育年”,提出了“生活奔小康,身體要健康”的主題口號,并確定了以“體育三下鄉”為主題活動。經濟的振興,農民勞動條件的改善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多,使得人們對精神生活產生了內生性的需求,體育成為人們娛樂消遣的重要活動內容和形式,農村體育的運行機制開始從政府主導型向自發型轉變。
參考文獻:
[1]周西寬.體育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6.
[2]馬玉芳等.建國以來農村體育的浮沉與變遷[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5):40-43.
[3]盧文云等.建國以來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啟示[J].2005,(4):455-457.
(本論文為景德鎮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