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
開展誠信教育,弘揚誠信美德,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而且能夠有力地促進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然而在小學品德課堂這個教育實踐主場所中,我們發現“集體謊”現象比比皆是。這種不正風氣的源頭是什么?教師又該采取什么方法解決呢?筆者對此認真進行了大量課堂觀察、探究,有了幾點心得。
一、課堂“集體謊”歸因何處
1.集體觀念壓制了誠實原則
對小學生集體觀念的研究指出:大多數小學生會以“對集體有利”為行為動機,執行集體委托和維護集體利益時的道德判斷,導致課堂上出現了“集體謊”。
集體原則和誠實原則相互作用的規律影響兒童對“集體謊”的道德評價及道德評價歸因。有數據分析發現:11歲兒童中有26.3%的兒童認為集體謊不是說謊。這意味著兒童對模糊道德事件的解決態度會選擇“集體需要的態度”作為自己的原則。
2.長遠后果和社會后果成為主導依據
皮亞杰認為,伴隨著小學生對道德事件的認知,表現出從具體到抽象、從片面到全面的發展,產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動機往往是具體的,而后逐步形成概括的道德認識。在大部分情況下,兒童的道德判斷從行為的直接后果向行為的長遠后果過渡,從行為的個人后果向行為的社會后果過渡,因而開始在意行為是對集體產生積極影響,形成言不由己的“集體謊”。
3.權威影響、利益需要模糊了獨立判斷
在模糊道德事件中,成人權威的觀點和意見對小學兒童的道德判斷有重要影響,同齡權威和無權威的同齡人的觀點、意見對兒童的道德判斷影響很小。為了更快達到老師的標準,他們一般不善于把遵守紀律和道德需要聯系起來,而是以與老師的要求、班級公約相關聯的為最佳需要,模糊了獨立判斷的作用,下意識地選擇“集體謊”。
二、如何喚醒課堂中的誠信
課堂中的道德學習要關注學生的真感受,真體會。教師可以借助心理學和倫理學的研究成果,科學地用于減少課堂“集體謊”研究中。
1.平衡情感需求,巧借集體觀念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老師可以借助集體活動正確認識集體主義觀念,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活動中,教師評價指向廣泛輻射,形成正確的集體主義道德觀;同時有針對性地對不強烈的情感需求重點引導,讓他們逐步弱化因追求義務感而選擇“集體謊”的情感需求。
2.改善認知偏差,增強自我意識
科爾伯格認為,個體的品德形成是在他與其社會道德環境的積極交互作用中逐步發展或建構起來的,而不是道德規范從內部自然出現的過程,更不是被動地接受外部灌輸的結果,因此,小學生個體品德形成必須來源于自身的思維活動。教師要多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讓學生自尊自信,責任心強,才能正確認識、評價自己,讓自我意識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只有增強了自我意識,學生才會更樂于主動進行道德思考,提高能力,避免潛意識里對自我的不肯定及權威的依賴性,這是減少“集體謊”的內在動機。
3.形成道德公正,形成持續發展
在課堂中形成道德公正團體模式,能提高學生對人格的寬容。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從問題入手,減少設計“唯一標準”的問題,多創設民主的交往模式,讓誠信教育在小學這個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期中產生積極作用,形成持續發展。
教育貴于薰習,風氣賴于浸染。讓我們將誠信因子真正灑滿課堂,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圍中逐漸將“誠信”真實化、習慣化。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小市中心小學)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