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輝
摘要:雕塑是一門公共藝術,這意味著雕塑設計離不開對公共空間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這是雕塑設計的基本原則。本文通過對優秀雕塑藝術品的研究,總結了環境雕塑藝術的重要性,具體分析了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相結合的若干要求,以推動互為主體的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雕塑藝術;公共環境;和諧統一
0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生存空間,而雕塑品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及三維立體的空間結構,在美化環境、記載歷史事件、進行思想宣傳教育、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環境雕塑成為城市環境建設的一大亮點。環境雕塑涉足建筑學、雕塑美學、環境生態學等多門學科,強調將雕塑主體與公共環境的有機融合,講究整體環境的審美效應。
雕塑的形式結構、顏色材質、內容題材等諸多因素與雕塑所處的公共環境和諧交融,是雕塑作品設計成功的關鍵。這一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僅指所處場地周圍的建筑景觀和自然特征,還包括特定的歷史文化習俗和大眾的審美品味。雕塑藝術的發展,必須處理好它自身與公共環境的關系。
1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和諧統一的重要性
(1)兩者的和諧統一是雕塑藝術成功的關鍵,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藝術的魅力,使雕塑的公共性、環境性、藝術性得以體現。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結合,是公共藝術發展的一大表現,所謂的公共藝術,是指藝術家以藝術服務于社會公眾為前提,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創作于特定公共環境相融合的藝術作品,并豐富人們的審美體驗。雕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是雕塑公共性、環境性、藝術性的完美體現。這就意味著雕塑已不再只是藝術家單單為藝術而創作的藝術品,同時在本質上雕塑已經日益發展為公眾行為,雕塑是整體環境的一組成要素,處理好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關系,雕塑作品的設計才能成功,兩者才能相互依存、彼此受益。
(2)兩者的統一有利于美化和改善環境,提高公共環境的質量。雕塑以公共環境作為載體,以其獨特的藝術形象和深厚的人文內涵,為公共環境增添了美感,給觀賞者帶來了極高的視覺美感。相反,如果雕塑設計者不考慮環境因素,甚至還會造成公共環境的視覺破壞。城市雕塑通過在不同的環境中放置獨特的城市雕塑,來營造美景,點綴城市景觀,平衡廣場等偏實用性建筑的審美功能,美化環境。
(3)兩者的統一有利于實現藝術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增強人文氣息,提高審美情趣。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互為主體,空間環境為雕塑提供了展示空間,而雕塑又為空間環境增光添彩,具有藝術性的雕塑藝術記錄著歷史事件,承載著這一大背景的歷史文化底蘊,對人們的思想及審美情趣有著極大的影響。與環境相結合的雕塑藝術,通過表達特定的空間意境與氛圍,以鮮明的視覺形象給觀賞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情感共鳴。
2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相協調的要求及實例
2.1雕塑的形式風格設計應與環境相協調
雕塑具有豐富的藝術形式,其形式結構和風格也是復雜多變,環境的差異性,決定了藝術作品必須呈現出相應不同的風格與形式。形體美是雕塑形式結構與風格出彩的靈魂,同樣的材料及工藝,卻能創作出與環境和諧交融的不同優秀雕塑作品,優秀的雕塑藝術通過自身的形式結構及風格特征,與周圍空間環境相呼應,以空間為依托,同時雕塑以其獨特的審美影響力來維系空間環境,最終達到雕塑形式結構與風格設計與環境相融合。
比如中國傳統的石獅造型的雕塑,應該放置在帶有中國傳統格調和莊嚴肅穆的建筑環境中,這樣才能最好地凸顯出兩者威武宏偉的特點;而園林雕塑則應結合園林恬靜閑適的特點,如意大利的《木雕群》,以其獨特的藝術形象給人以輕松愉悅之感;再比如丹麥哥本哈根海濱公園里的《美人魚》便是與環境完美融合的典范,美人魚雕像倚坐在海邊的礁石上,與礁石、天光、海水和迷蒙的倒影交相輝映,營造出美好恬淡的氛圍。
2.2雕塑的尺度大小設計應與環境相協調
雕塑的尺度體積大小也是雕塑作品設計中的關鍵,如何將雕塑作品的魅力完美表現出來,同時又與周圍的空間環境達到和諧的視覺效果,是雕塑藝術家必須考慮的問題。其中,紀念性雕塑和主題性雕塑在尺度與體積的設計上都較為龐大,裝飾性雕塑的形式則較為自由靈活,并無尺度和體積的限制。在設計雕塑的尺度與體積時,應與周圍的建筑、地面實際空間以及觀賞者的審美心理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高水平的美感。
四川的《樂山大佛》體積極其龐大,陜西《秦始皇兵馬俑》規模超前,數量眾多,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的瀑布》雄偉寬廣,這些雕塑作品都以恰當的尺度與體積,加之與周圍環境的和諧交融,給人以迫人的氣勢和宏大無比的氣魄,鮮明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而如無錫的雕塑《小阿福》則以小巧的體積給人以可愛玲瓏的審美感受。
2.3雕塑的材質選擇應與環境相協調
構成實體的物質材料也是設計雕塑作品時需要考慮的關鍵,雕塑本身的材質所具有的審美感受經由它的質感、色彩及肌理作用于觀賞者的視覺,從而產生審美感受,如今現代工業的進步使得制作雕塑的材料更加多元化,為雕塑與環境的完美契合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雕塑藝術的材質,一方面要與雕塑的主題相融合,此外,雕塑的材質也受到所處環境的制約,通過合理運用材質來與環境更好地交流與溝通,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奧運精神》這一雕塑采用不銹鋼加工成具有強烈動感的彩色線條,不銹鋼的材質與充滿現代氣息的北京體育場環境和諧交融,表達了體育運動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活力。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采用天然砂巖,這一材質不僅突出大寫意風格,還與雄偉連綿的山脈和肅穆壯觀的陵寢和諧交融,與環境充分結合的雕塑理念可見一斑。
2.4雕塑的主題內涵應與人文環境相協調
雕塑并非獨立的藝術品,將雕塑放置于特定的環境中,必定有其人文價值。不同的環境,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環境下的雕塑,也承載著不同的人文內涵,人們對雕塑的欣賞,不僅僅在于雕塑優美的外觀和技藝的精湛,更應該從雕塑中了解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氛圍。
雕塑《五月的風》放置在東海路五四廣場,它是五四運動精神的象征,弘揚著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五月的風、鋼鐵的風,其火紅的顏色和螺旋上升的造型襯托著周圍的人文環境,與五四廣場的環境和諧統一。
3小結
作為視覺藝術的重要內容,雕塑藝術對于美化環境、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意義。處理好雕塑藝術與空間環境的關系,實現兩者的相互襯托相互交融,是雕塑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將雕塑的形式、尺度、材質、顏色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機結合,是推動雕塑藝術深入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李建華.公共雕塑與環境的關系的研究[J].燕山大學,2010(12).
[2] 劉強.環境雕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J].美術大觀,2005(12).
[3] 劉偉平.雕塑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亮點[J].現代裝飾,2003(5).
[4] 鮑艷紅,等.淺析當代公共雕塑與環境藝術的關系[J].魅力中國,2009(10).
[5] 魏小杰.淺談環境雕塑[J].雕塑,2002(1).